远安:关于继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措施建议
本网讯 通讯员方华峰报道:美丽乡村建设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也是改善民生的紧迫任务、率先小康的必要内容,更是“三化”同步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远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本情况
自2012年5月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以来,城乡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土坯房消危改造有序推进,共完成危房改造近万户,居住条件大幅提升;新社区建设进展顺利,全县新建或续建农村新社区35个,马渡河、双路、花林寺、木瓜铺等村获得全省“宜居村庄”称号;生态文化走廊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环境卫生大为改观,实现全域不见白色垃圾的目标。
存在的问题
规划引领不够。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依靠科学的规划作为引领,当前存在少数乡镇、村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投入不足,规划执行不到位,有很多随意性和短期性等行为,而且编制规划水平质量不高,特色不明,缺乏操作性和指导性。
产业支撑不足。产业发展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基础,是提升乡村内在经济实力的首要途径。目前,远安县部分村发展景观植物、食用菌、生猪养殖等产业已形成规模,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但是仍有绝大部分村产业特色不明、基础薄弱、发展乏力,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地域特色不显。美丽乡村美在建筑、美在环境,但最重要的是美在独特。在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缺乏对远安地域文化、自然风貌等的深入研究和良好结合,导致部分乡村建筑没有内涵,缺乏文化底蕴,新建社区存在整齐划一的兵营式布局,建筑品位不高,不能体现特有的本土气息。
宣传发动不够。“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各方参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原则,由于宣传发动的力度不够,当前大多数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一厢情愿,“农民主体”意识不强,群众参与热情不高,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极大的阻碍了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建设资金不足。美丽乡村建设覆盖面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环境整治、设施配套、绿化美化等工作,仍需要投入较多的建设资金。
措施和建议
实施亮点工程。即突出重点,打造亮点,通过“点”上的重点突破,带动“面”上的重点提升,进一步扩大美丽乡村建设的覆盖面。一是在全力推进荷当公路生态文化走廊建设的基础上,将沿线的集镇、村落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重点,将生态文化走廊建设向横向延伸,形成一线串多珠的格局。二是将具有特色旅游资源的村庄作为建设重点,结合全域景区化工作,完善配套设施,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三是将产业发展基础较强的村庄作为建设重点,依托产业带动,发挥产业优势,形成产村联动,优先建设美丽乡村新亮点。
实施创新工程。即立足实际,创新特色,通过研究推广,进一步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的远安特色。一是在传统民居风格上进行创新,加强传统民居的研究,既要尊重农民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又要彰显乡土和山水特色,并予以推广。二是在绿化景观上进行创新。远安是全省绿化达标第一县,林业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美丽乡村建设具备良好的基础。在绿化景观的建设上,坚持自然生态的原则,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和本地石材打造景观,即节约建设成本,又能体现地域特色。三是在环境保护上进行创新。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环境整治,但是环境整治是治标,环境保护才是治本。应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引导村民开展日常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投放,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上采用新工艺,使用清洁能源,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实用技术等措施,创建干净整洁的美好家园。
实施活力工程。即发展壮大农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变“输血”为“造血”,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活力。目前全县已有部分村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发展食用菌、桑蚕、茶叶、高山蔬菜、笋竹、特色畜禽和现代家庭工业等特色产业,效果明显,应加以总结和推广,围绕农业产业新发展,在项目、政策、人力、财力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优势产业,走“一村一品”的路子,形成品牌效应,增强支撑功能,实现农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
实施常态工程。即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常抓不懈,进一步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十年树木,美丽乡村建设亦是如此,往往短期内无法见到成效,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一是狠抓年度计划的落实,完善督办考核机制,做到每年都有新变化,按部就班、扎扎实实的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向前推进。二是建管并举,村民既是建设主体,同样也是管理主体,将美丽乡村建设和管理纳入村规民约中,通过制度上的约束,有效减少农村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倒乱扔等不文明行为发生,进一步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自觉性,共同建设优美、洁净、文明的美丽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