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做城市“血脉”的忠诚卫士——周根良
工作25年,20多次跳进污水溢出的窨井疏通管道,徒手爬上排水隔栅启闸排渍,他被同事们称为“钢铁战士”、“排水勇士”、“解难专家”。他就是市市政设施管理处维修队副队长周根良,以青春热血护卫着城市“血脉”的畅通。
钢铁战士
市政设施维修队肩负着主城区道路的车辙、涌包和坑塘的快速专业修补、市政设施的维修与更换,以及各种大中修工程的施工等重任。高温下修补沥青路面,是周根良和队友们每年必修的功课。炎热的夏季,烈日下的路面实际温度达到50度,为了赶进度,保证修补质量,周根良带领队友们战高温,加班加点,一次次圆满完成修补任务。
2011年修补古城路沥青路面,正值高温天气,踏上摊开的沥青,双腿无法挪动,队友们都有些畏惧。周根良拨开大伙,让同事打下手,自己拿起铁锹干了起来。看似简单的工作,干起来却十分艰难,每挪一步都要使尽全身力气。由于长时间蒸烤,周根良的双脚起了血泡,他强忍疼痛,坚持工作。吃午饭时,队友们看到周根良的鞋子染上了鲜血,才知道他受了伤。第二天早上七点队伍集合,周根良照样参战,细心的队友发现,他换了双大一码的鞋子,双脚板缠上了厚厚的纱布。修补古城路沥青路面历时10天,周根良每天到岗。队友对他既心疼也不解,问他:“难道你是铁打的,不知道疼?”他笑着回答:“对,我是铁打的!”
钢铁战士的风采无处不在。2008年,我市遭遇百年不遇的冰冻雨雪天气,周根良带领队友在城区街道扫除积雪,向路面撒盐化雪,手、脸、脚都有冻伤,仍然不下火线,一直忙到除夕夜。2012年修补武昌大道沥青路面时,周根良发高烧,嘴巴起了血泡,他没有请过半天假。2013年冬季一天深夜,接到市民电话,称武昌大道中段一窨井盖被盗,周根良赶到时该路段停电,路面漆黑一片,为防范安全,在等待队友搬运替换窨井盖的时间段,他冒着严寒,打着手电为过往车辆和行人导航。排水勇士
钻下水管道、下臭水沟,清除下水管道的淤泥杂物,这些工作对于周根良和队友是“家常便饭”。每次周根良总是先声夺人:“我来!”普通的两个字,满载着勇敢和担当。
2012年夏季一场大雨,淹没了洋澜国际康城附近通往洪港的下水管道,垃圾杂物将港边的隔栅堵得严严实实,雨水无法顺畅排出,滨湖南路、凤凰南路及附近小区到处都是积水,严重影响群众出行。
雨还在下个不停,积水处频频告急。当时现场动用了吊车,但水势大、水流急,必须采取人工搬移隔栅才能清除堵住的杂物,作业非常危险。周根良看到这一情况后,主动请缨:“我来!”话音刚落,他已在腰间系上安全绳,随后双手拉着绳子,将一端套在吊车上,指挥吊车司机将他“吊”到隔栅近处,然后小心翼翼地钻到隔栅里,一只手拉着绳子,另一只手用扳手使劲拧开螺丝,10多分钟后,终于将隔栅搬开,下水管道里的雨水挟裹着杂物喷涌而出,险情最终被排除。被雨淋得像落汤鸡的周根良听到大家的掌声,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一次,莲花垃圾压缩中转站的排污口被堵,污水不能排出,急需疏通,兄弟单位向周根良所在的维修队紧急求援。在疏通过程中,机械疏通车枪头被污水管道的内壁接口处卡住,作业被迫中止。周根良正因发高烧打针,接到领导电话时,他立即拔掉针头,火速赶到现场,不顾刺鼻的臭气跳进排污口,摸索着拔出疏通车的枪头。机械疏通车又启动了,排污管道得以疏通。
周根良挑战过各种艰难险重疏通任务:在严家湾泵站附近,钻过城区最深的下水道,离地面有17米;两个检查井之间管道的淤泥杂物全靠人工铲进桶里,然后一桶一桶地送到井口,用绞车吊到路面上;常年工作在封闭狭窄的管道里,人必须弯下腰,弓着身子,遇到80厘米管径、水位又较高时,人基本只能爬行,身上穿的简易下水衣根本不起作用,臭粪污水甚至湿透了内衣。解难专家
长期从事市政设施维修工作,周根良注重学习相关知识,不断总结积累经验,用以指导工作,成了熟悉市政设施业务的“活地图”。
三友巷是我市老城区的一条背街小巷,其上游下水道位于百纺公司院内,建于上世纪80年代,后因下水道被百纺仓库和商场占压,近30年来没有清掏,淤塞严重。每逢大雨,上游集聚到此处的雨污水量大,加之管道过水断面较小,污水漫溢至三友巷,积水最深处达1.3米,居住在此处的居民苦不堪言。2014年上半年,市政府把清掏三友巷下水道的任务交由市市政设施管理处完成。
没有施工图纸,没有技术资料,从哪里下手?下水道曲折蜿蜒,有近百米没有检查井,人工深入管道作业非常危险。周根良接到领导交代的清掏任务后,立即到现场踏勘,他结合自己熟知三友巷上游下水管道的特点,以及该处居民楼的排水口情况,很快就弄清了该处下水道的走向。在此基础上,凭着自己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周根良又查阅有关资料后终于找到解决办法,最终确定了探坑位置。施工方案很快制定出来,施工顺利进行,下水道上游瓶颈得以破除,困扰百余户居民多年的难题终于迎刃而解。(方映忠)
来源:鄂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