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由环磁湖迈向环大冶湖
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城市格局三度跨越
黄石由环磁湖迈向环大冶湖
黄石将迈入环大冶湖时代。4月30日,黄石市委、市政府做出发展决策:跨越黄荆山,建设大冶湖生态新区。
该新区北面黄荆山核心区,西穿大冶城关和大箕铺镇滨湖地区,南接阳新大王镇、太子镇、金海开发区,面积约400平方公里,涉及人口60多万。该市初步敲定大冶湖生态新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的要求,推进2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建设;第二步,在东到长江,西抵大冶城区,北起黄荆山麓,南至父子山麓的大冶湖区域建设一座现代化生态新城;第三步,以大冶湖生态新区为龙头,带动大冶、阳新等组团及重点镇发展,最终实现全市的同城化。
黄石于1950年8月建市,60余年来城市建设先沿长江而行,再环绕磁湖展开。现今的城市中心受限于长江和黄荆山脉,急需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市委书记周先旺表示,推进环大冶湖新区开发,标志着黄石城市格局开始第三次跨越。新区建设将加快大冶、阳新等地的城市化同城化进程,为大冶湖南岸地区,乃至整个阳新大面积大范围脱贫致富奔小康、跨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注入强大动力,同时促进大冶“保百强、再进位”。(来源:湖北日报)
【相关新闻】
从滨江小镇迈向鄂东大城
——黄石城市格局的三次跨越
黄石是继武汉之后我省建立的第二座城市,多年享有“黄老二”之称。
从两个滨江小镇,发展至今日规模,黄石的城市格局经历了沿江沿路、环绕磁湖的两次跨越。市长杨晓波表示,此番跨越黄荆山,并非心血来潮,是黄石迎接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
滨江而兴,工业新城
黄石城市规划始于抗战胜利后,拟由黄石港、石灰窑两个沿江小镇组成。
记者近日从黄石市规划局了解到,1950年是黄石市城市规划的初编阶段。规划初步确定了城市的基本骨架和分散组团式的城市空间雏形。黄石城市空间的拓展集中在主要交通线路的沿线,形成了T字型的空间结构。
出生于1951年6月的黄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兴龙,见证了黄石城市格局的演变历程。他概括说,黄石从1952年至1992年,40年时间从滨江小镇发展为沿江城市,基本奠定了工业基础和城市规模。
环绕磁湖,组团发展
从1992年至2012年,黄石属于环磁湖时代。美丽磁湖,湖城相映,商铺林立,是黄石重要的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
据介绍,1987年黄石市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全面系统地修编。城市结构形态为中心—组团式结构;市区面积由179平方公里增加到237平方公里。
1992年,以团城山地区为依托的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湖北省政府批准成立。随着行政中心的搬迁、省级开发区的建设,团城山新城地区成为了这一阶段城市空间发展的重点。
跨黄荆山,挺进大冶湖
打开黄石地图,大冶与黄石市区间,横亘着绵延20余公里的黄荆山脉;阳新与黄石市区间,隔着烟波浩渺的大冶湖。
本世纪初,黄石实施黄石城区与大冶城区对接战略,开启了跨越黄荆山的实践。
2006年,大冶市和黄石经济开发区签订托管协议,将实际城市总体规划的区划范围由山南铁路一线向南扩大,形成了黄金山工业园、大冶新城等地区。
2012年,开通黄石至阳新的快速通道提上日程:该道路拟为国家一级公路,由黄金山工业新区穿大冶湖、过筠山,抵达阳新城关,全长38公里。建成后,从阳新到黄石城区只需半个小时车程。
今年3月,黄石动工开建贯穿黄荆山的月亮山隧道,计划2015年10月前完工,建成后将使黄石城区与大冶湖新区无缝对接,实现山南山北“大融合”。
此番环大冶湖开发建设,将进一步推动黄石中心城区与大冶、阳新对接融合、一体发展,朝着鄂东大城市迈进。(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