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筑梦大城又一年
筑梦大城又一年——宜昌新区建设纪实
极目峡江阔,但看大城浮!
迎着2015年第一轮朝阳,220平方公里的宜昌新区建设风景历历在目:往来不息的片区路网,日趋完善的公建设施,群楼林立的安置小区,净水蓝天的环保项目,添景复绿的生态工程,改旧焕新的综合整治,让宜昌这座城市在“大强优美”的梦想之路上走得铿锵有力。
然而,在这些瞩目的成绩背后,有那么一群人,日出而作、日落不息,他们离我们很近,只是人群中偶遇的一张黝黑的面孔;他们也离我们很远,在风吹日晒中,脚踏黄土头顶天,不断刷新宜昌新区建设的“新速度”。他们,就是奋斗在大城建设一线的建设者,也许未曾谋面,但红日升起,却深深感受到新区“蝶变”的温度。
东山大道BRT:国内唯一可持续交通项目最佳案例
“亚行可持续交通项目最佳案例,宜昌BRT当之无愧。”2014年12月9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楚平在视察新区时,项目业主汇报了亚洲开发银行交通专家金祺峻先生对东山大道BRT建设作出的评价,他用“又好又快”来形容这个民生工程。
这条路,“好”在它不可替代的功能上。穿越数十万人口的主城区,承载着中心城区市民快捷出行的期盼;加之素有“地面地铁”之称的快速公交不受路面车流量影响,将大大提升公交运行速度,这意味着东山大道BRT建成后,将是城区使用率最高的道路之一。
全长23.9公里,38个站台,10个月完成路面施工,15个月基本建成,这些数字,是对“快”的最好阐释。
这项大工程,或许多数人都不知道项目管理者是谁。因而“没有拆迁,难于拆迁”的施工难度,也鲜有人知。
一直以来,东山大道都是贯通宜昌东西的核心要道,地下各种管网密布、随意交错,牵一发而动全身,日积月累,早已在多年的修修补补中,不堪重负。
开工之初,摸清地下管网走向成为首要难题。“同事们有人说这是个‘排雷’工程,也有人说这是个‘考古’项目。”城投公司BRT项目部现场负责人谭渊在幽默中透露着心酸。尽管如此,他还是与各管线单位及施工人员一起,手工挖出一个个探坑,慢慢“探明”了那些如“蜘蛛网”般深埋在地的管线。
每次视察东山大道BRT建设情况时,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旭明特别关心施工期间对居民出行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要求尽量做好交通组织和生活保障。为此,在大型施工过程中,谭渊和同事们经常上门询问周边市民水、电、气是否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就与周围市民熟识了。他觉得,关心施工影响是他们的职责,但许多市民对工程建设的关注程度之深,是他们没有想到的。
曾有位在果园一路卖小吃的店主问他,地下通道为何只见一边开挖,不见另一边开工?
可能没有料到这位店主居然察觉到了他们施工组织上的变化,在惊讶中,他解释道:“以前看到的开挖属于明挖,对交通影响较大,起初,我们采用明挖,但造成了交通严重拥堵。权衡再三,为尽量减少对居民出行的影响,另一边施工改用了暗挖,成本增加了些,可表面上看不到动静,其实,工人已经在另一边地下施工很久,马上就要挖通了!”
回答完那位店主的疑问,谭渊长舒一口气,接着介绍说:“BRT是2014年政府确定的‘一号工程’,主管公安的市委常委作为项目联系人,市委常委、副市长毛传强任项目总指挥,秘书长任项目常务指挥长,住建、财政、公安、公交、城投等部门共同参与,组建了高效的管理者团队,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在宜昌新区建设中,“点军大道——至喜大桥——西陵二路——峡州大道——花溪路——伍家岗大桥——江城大道”,这个规划全长约64.63公里的快速环线中,点军大道是首条竣工的道路。“这条路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快,不仅在功能上体现了‘快’的主题,在建设上也展示了‘快’的节奏。”建设业主项目经理张军如此感受。
2014年8月,点军大道被确定为2015年“宜昌市第31届元旦长跑”活动的举办路线,道路全长13.9公里,路面宽70米,双向10车道,当时,这条道路连路基都尚未形成。
经初步计算,要在剩下的100余天里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刚办完婚礼便一头扎在工地的城投公司现场代表卢小刚心中一度疑虑,认为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市新区推进办工程部、项目业主与施工、监理单位一起,按照交付时间、倒排工期,将形象进度排定到了每一天,宜昌时晴时雨的天气,给施工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尽管一线人员全部自动放弃了所有节假休息,日夜不停工,形象进度还是较计划工期落下了一大截。
市委常委、副市长毛传强为此每周前往项目建设现场协调督办,遇到影响工程建设的相关问题时,及时现场办公解决。“除了领导重视,市新区推进办年初推出的‘三大’举措,以及推进办工程部每周召开碰头会统筹协调项目难题的机制,为我们完工提供了保障。”张军说,“点军区政府和老百姓在征迁方面的全力配合,也是顺利完工的重要因素。”
作为“三大”举措引进的大型央企,中建三局再次与项目业主一道,以小时为单位,对形象进度进行了重新排定,每天巡察工期是否滞后,并及时调整。在这场与天气对抗的拉力赛中,参建各方抢晴天,战雨天,夜以继日,超常投入,最终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了路面施工。“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若隐若现”是省委书记李鸿忠对宜昌新区建设提出的要求。如今,从空中俯瞰,点军大道蜿蜒起伏、银杏成行,成为点军生态新区的一道亮丽风景。
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从施工现场回去,看着以前颠簸不堪的“羊肠小道”如今变成了时速70公里的“康庄坦途”,望着夕阳映衬下不断后退的银杏,张军露出憨厚的笑容,轻松一口气:“这也是城区首条‘银杏大道’吧,有幸参与成就这个‘第一’,也是一种荣幸!”
2014年的最后一个清晨,宜昌市第31届元旦长跑活动如期而至,万人云集,共同感受点军大道不平凡的建设历程,见证了新区建设的气度、力度和速度。
多年前,我市曾在修建城东大道时,对生态道路有过尝试,以“山川行舟”为主题,使人“一路看风景”,感受青川、滩涂、洲岛、港湾、碧峰、彼岸,行驶其间,仿如行舟,起伏间,看遍“春夏秋冬”,走遍“五湖四海”。
而以“后现代特色”为新城建设基调的宜昌新区,更要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其中,最难得就是如何体现宜昌特色。
2014年12月26日,当看到园林工人将最后一株行道树栽种在东站片区同强路旁时,项目经理李静做了一个胜利的手势,这条连通城东大道与东站片区路网的道路,重新被“染”绿。
走近这条2.5米宽的不规则绿化带,映入眼帘的,便是不一样的风景,时高时低,好似一座座山头,恰如其分地阐释了宜昌丘陵居多的地貌特征,放眼望去,绿草成茵、奇石镶嵌其中,桂树翠绿、法国梧桐落叶褪尽。一幅有高有低、有绿有灰、有曲有直、有大有小的立体风景画由此而成。“立体化的风景给人的最大感受就是每个景观不同,避免了过于整齐规则导致的视觉疲劳。”李静说。
由于绿植的选择结合了微地形的路面,因而路边的绿化带景观便不再相同,给予了行人“一步一景”的直接视觉感受。
而营造这种“风景”多少有些不易,在他的印象中,尽管借鉴了多地的成熟经验,但关于东站片区路网的绿化方案仍几易其稿。市委常委、副市长毛传强也多次召集新区推进办、住建委、规划局、国土局、园林局等部门专题研究,并前往现场,提出了“我们的城市道路景观做出来要让走路的人有激情”,最终确定了目前的“微地形整治”方案。“位于点军的五龙路也是如此。”城投公司主管技术的李江涛接着介绍说,“五龙路虽然已经完工,但周边的绿化整治一直是市委常委、副市长毛传强特别关心和关注的一件事,他要求我们不要留遗憾。今年,我们对山体边坡进行了重新整治,不仅‘复绿’了,而且更美了。”“路通了,便民了,只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路两边变绿了,好看了,才是生态之城应有之意。”作为一线人员,李江涛说,宜昌新区还有一大批道路等待他们这些“道路美容师”去扮靓,对此,他乐此不疲。
然而,新城在绿色的旋律中茁壮成长,老城区怎么办?毛传强用“新旧联动、两轮驱动”给出了答案。在全市各界共同推动下,老城区的改旧换新成为大城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整治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人大“一号提案”,我市住建、规划、国土、水利、城管、环保、园林等多部门联动,开展以河道清淤、违章拆除、河岸绿化、堤防加固、污染治理、景观工程等方面为重点的综合整治,运河再次“水清、岸绿、景美”,焕发青春。
一年悄然而逝,省委书记李鸿忠在远安县调研时的殷殷嘱托仍萦绕在耳,“市场决定取舍、绿色决定生死、民生决定目的”的“三维”纲要,必将推动宜昌持之以恒地迈向后现代之城。
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楚平用8次领导小组会议、近20次深入新区实地调研的特色实践,推动着宜昌“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的大城梦、幸福梦逐步走向现实。“2015年是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三年出形象’的结账之年,要更加注重产城共融,更加注重人城和谐,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旭明为新一年宜昌新区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个“更加注重”的决策部署凝练到项目建设实际,便成为“四大一建成”的行动指南,在宜昌新区调研时,市委常委、副市长毛传强用“生态大建年、公建大建年、绿道大建年、棚户大改年,建成几片城市新区新城”道出了2015年新区建设目标。
蓝图嵌进热土,筑梦山水大城的市城投公司员工及新区建设者们,早已和这座城市融为一体,不管日出日落,在飞渡长江的至喜大桥,在纵横穿梭的峡州大道、江城大道等路网一线,在飞旋转臂的奥体中心、规划馆、博物馆等公建项目现场,在拔地而起的东辰雅园、北辰明珠、两江人家等高楼深处,都闪现着他们矫健的身影,用青春和汗水铸就着一座座无字的城市丰碑。(雷鹏程、代佳佳)
来源:三峡日报 责任编辑:陈紫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