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襄阳正文

襄阳:创建独具文化特色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2013-08-28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本网讯 通讯员张天强、王聪报道:为让市民共享发展成果,襄阳市全力打造“绿色襄阳”,建设人文和谐园林城市,竭力向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标奋进。目前,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3.5%、绿化覆盖率36.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7平方米。

  科学规划 以人为本可持续添绿

  火红夏日,襄阳城区内,满眼新绿、生机盎然。昔日的三国故地,今日的绿色新城,为发展而转型,在转型中蝶变。天蓝、水碧、城绿、景美,一个宜居宜业宜旅之城正在悄然崛起。

  来到诸葛亮广场,树木林立,鸟儿鸣翠,蝴蝶嘻戏,游人如织,香樟、银杏、樱花等30多个品种的乔灌木高低错落,各种花草竞相绽放。

  像这样的休闲娱乐绿地公园,市民出行500米就有一处,公园规范化管理率达90%以上。

  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人为本,促进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是襄阳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的准绳。

  市城管局研究制定了《襄阳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方案》,修编了《襄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2—2020年)》,并通过专家评审,启动编制了《襄阳市城市绿线规划》、《襄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等配套规划。

  为保证成活率,90%的植被均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栾树、皂角、国槐、香樟等本土植物,树池设计均透水透气。

  同时,屋顶披绿、墙面穿绿、拆墙透绿等举措,让城市绿化立体空间得以拓展。2011年至今,该市拆除临街违法建筑面积93942.03平方米,并做到“拆一片,管一片,清一片,绿一片”,为城市增添绿化面积近20万平方米。

  彰显优势 打造精品绿地大格局

  襄阳山水相依,汉江穿城而过。山地、丘陵、平原、水域兼而有之,气候四季分明,寒暑适宜,这是大自然赋予襄阳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何将“山、水、城、洲”有机融合,打造襄阳特色亮点?该市勾画出了“绿心嵌城、碧水穿城、青山伴城”的城市绿地大格局。

  以水为“带”。在汉江、小清河、南区、大吕沟岸线新建一批开敞式滨水游园;充分利用汉江、小清河、唐白河、大吕沟、南渠等七大水系,大规模开展岸线绿化工程建设,着重建设滨江大道长虹桥南至万山、汉江北岸月亮湾至清河口段的景观带及小清河和南渠两岸滨水景观带绿化工程,形成“清水城中过,绿色漫襄阳”的城市风景线。启动了滨江水系景观带建设中清河三桥至四桥8.3公里的河岸景观建设和南渠两岸4.5公里一期景观建设,形成了“水秀而可近”的城市景观。

  以路为“轴”。以南湖宾馆至凤凰温泉、南湖宾馆至襄阳机场的“两线”绿化建设为依托,打造城市绿色骨架。形成主次干道“一路一品、一路一景”:大庆路桂花法桐飘香,滨江路国槐苍劲……今年秋冬将重点开展市区5条道路的绿化景观提升工程:深南大道长虹桥北至中原路段打造成广玉兰、银杏林荫大道;中原路至邓城大道段打造成“紫薇大道”;南湖宾馆至习家池打造进出习家池景区的“银杏大道”;南内环路(三桥至五桥)打造乡土树种香樟为主的“香樟大道”;航空路(清河一桥至内环东线)打造“桂花大道”,形成以桂花为主的进出城景观通道;内环西路(汉江三桥北至邓城大道)打造襄阳的“樱花大道”。

  以园串“珠”。在现有月亮湾公园、长春公园、新华公园基础上,完成龙堤公园改造一期工程,启动了紫贞、长门遗址、临汉门等三个新增公园建设。人民广场、永安广场、火车站广场、南湖广场等街头绿地镶嵌城中,各具特色,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以道为“景”。实施山体生态修复,建设完成了岘山6.7公里绿道建设,形成了“山绿且可亲”的城市景观。

  依托文化 增加城市绿地厚度

  该市注重把文化元素注入到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之中,让绿色、低碳、环保文化成为襄阳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一大亮点,彰显“山水城洲”的城市特色。

  以“深南绿脉、印象襄阳”为理念设计深南大道景观综合整治,通过“襄源古韵、时尚风情、科技华章”三个规划区段展现“显山、露水、透景”的设计特点。

  在襄阳古城墙及护城河周边栽植国槐、朴树等本土气息和历史印迹明显的树种,以其特有的古朴与沧桑映衬出古城的厚重历史文化,突出汉水地域特点和三国文化特色,擦亮襄阳历史文化名城和三国文化之乡的名片。在人民公园、南湖广场建设法治文化广场,增强市民法制意识。

  下一步,该市将大力建设城市雕塑。在高速公路4个出口增设“卧龙出山”、“习凿齿、释道安论道”、“汽车演变历史”和“马踏飞燕”雕塑。同时,结合城区特色,按照“一个城区、一个主题、一种文化元素”的设计理念,设置100个城市雕塑小品,将具有襄阳本地特色的生活化、情趣化的雕塑小品点缀在游园节点和道路绿化中,留住“城市味道”,形成襄阳的文化符号,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