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鄂州正文

鄂州:市园林局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2018-11-27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以党建为统领,发挥行业优势,切实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
---鄂州市园林局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本网讯 通讯员秦才胜报道: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鄂州市园林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工作目标,明责任,强措施,抓落实,充分发挥单位和党员干部的自身优势,坚持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帮扶力量,做好组织动员,扎实有效地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截至到目前,经过精准识别和动态调整,滨港村现建档立卡32户72人,已完成脱贫户27户63人。

  党建引领,抓牢“三个着力”

  近年来,鄂州市园林局按照“抓党建促脱贫”的工作思路,把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扶贫工作与党建工作良性互动。一是着力提高政治站位。“火车跑的快不快,全靠火车头来带”,鄂州市园林局始终把精准扶贫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把基层党组织建成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让党组织真正站到扶贫攻坚“前台”,真正居于扶贫工作第一线,努力打造一个好班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拧紧扶贫党建“一股绳”,着眼“目标融合、责任融合、机制融合”,提高党员队伍的“双带”能力,切实建设一支好队伍。

    二是着力抓好纪律作风。作风就是形象,作风就是战斗力。脱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越往后难啃的“硬骨头”越多,更需要党员干部全身心投入,来不得半点“走神”。一方面强化制度约束,制定了《扶贫工作队管理制度》,对干部的工作纪律和工作任务做了严格的规定,要求党员干部定期走访慰问,定期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在工作期间不抽群众一支烟,不吃群众一顿饭,以铁的纪律保证风清气正,真正做到掌握情况在一线、服务指导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帮扶解困在一线;一方面利用走村入户走访看望村民、田间地头调查生产情况、化解邻里矛盾纠纷等等日常工作中,警醒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发挥党员主动性,带动群众能动性,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去。

    三是着力挖掘乡土文化。结合“美丽乡村”、“红色体检”等专项工作,以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大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弘扬农垦精神和孝德文化,积极营造崇尚先进的浓厚氛围;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引导贫困户扬正气、树新风,敢于向邪恶势力和歪风邪气作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生态环境;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推动村级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理清思路,做到“三个精准”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精准”,市园林局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在精准政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实上见实效。

  一是精准识别扶贫对象。通过多轮次的深入调查走访,核实基础信息,察看居住环境、家庭收入及支出情况。同时通过交心谈心,全面了解贫困户生活、生产、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状况,对扶贫户住房、收入来源、参保情况、享受惠农政策等情况进行了详实调查登记,同时保留佐证材料并归档成册,确保情况清、底子明、数据准。

  二是精准找出致贫原因。通过逐户摸底调查,建立贫困户致贫原因档案,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梳理出五大致贫原因,包括贫因个人没文化、没技术致贫、因残疾致贫、因病致贫、因身体衰老及失去劳动能力致贫等。找准了贫困原因,为精准把脉,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脱贫措施提供了有力依据。

  三是精准制定帮扶措施。通过摸清底数,区分类型、找出问题,分类施策,因户制宜,尊重民意,根据每户的实际情况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增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始终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分类扶持,不搞“大锅饭”。对于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如贫困户万爱兵,在2016年底和2017年初因乳腺和咽喉两次动手术,其家人强烈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劳动改变家庭现状,而家庭收入全靠8亩鱼塘养殖。了解到本人想扩大养殖规模而资金短缺,驻村工作队及时入户做好家人思想安抚工作,争取小额贴息贷款4万元,极大解决资金瓶颈。通过这样的贴心帮扶,激发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勤奋致富的内在动力。

   多措并举,力争“两个提高”。

  一是疏通化解,提高脱贫信心。组织全体包保人员做好上门宣传、慰问探望、入户走访、电话回访交流,与贫困户交心结亲,疏通思想障碍,做好贫困户“贴心人”。贫困户李菊英,精神二级残疾、智障,生活无法自理,每月退休费远远不够日常开支需求,又不符合享受民政兜底保障的政策要求,一直由亲属救济。因对扶贫政策了解不透,其亲属颇有怨言。第一书记闻讯后,多次上门宣传政策,做好解释安抚工作,并且带领其家属到相关部门咨询了解政策,力所能及帮其解决实际困难,树立脱贫的信心。

  二是产业扶贫,提高集体经济实力。紧紧咬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个“牛鼻子”不放,着力解决无钱办事的问题。市园林局充分利用行业技术资源优势,围绕培育特色产业,统筹考虑扶贫攻坚的各项工作,抓产业、抓项目、抓服务,实现双促进、双提升。一是扶持发展苗圃产业。2016年市投资72万元建设滨港村产业扶贫苗圃基地,2017又投资10万余元新增苗木1000余株,机械设备3余台套,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才赴基地进行指导,对达到10公分以上规格的树木进行回购和帮助销售,所获产值全部归由村级经济所有。同时纳入8户贫困户到基地务工就业,实现了集体经济和个人收入双提高。二是培育草坪种植业。协调引进武汉绿苑等园林企业,流转土地300亩种植草坪。通过土地流转,调整产业结构,让精准扶贫户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增加了经济收入。三是壮大特色种养殖业。利用贫困户现有土地发展特色种养殖,组织园林专家给予技术指导帮扶、拓宽销售渠道。贫困户严伟,缺种植技术,种植5亩柑橘,历年产量只有30000余斤。市园林局了解情况后,立即组织园林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传授种植技术,教他如何修枝整形,如何进行病虫害防治等,2018年青头橘已挂满枝头,预计产量达到80000余斤,预计增加收入3万元。四是发动社会力量和争取项目资金50万元,相继建设完成车湾、光芒、大治港等湾组公路,为结对村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了结对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五是支持滨港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专项资金10万元,帮扶村级公益事业及贫困户救助资金5万元;四是开展慰问贫困留守儿童和“全国扶贫日”慰问走访活动,为32户34人购买和谐家园平安险34份,合计3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