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县住建局获2013年度目标考核“红旗单位”
本网讯 通讯员周爽报道: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传出喜讯,房县住建局荣获全县2013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红旗单位”。2013年,在省市住建部门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该局围绕年初既定目标,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城镇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村镇环境明显改善,行业管理更加规范,民生服务明显加强。
以国家园林县城创建为目标,城市品位实现新提升
按照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以“诗经特色”为核心,科学实施城区绿化,全力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一是领导重视,高位推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创园工作,2013年“两会”期间县委、县政府郑重向全县人民公开承诺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并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及时解决突出问题,形成强有力创建机制。二是部门参与,形成合力。扎实推进机关单位绿化达标活动,大力实施破硬建绿、拆违还绿、立体增绿、花坛缀绿等工程,实行“包栽、包管、包活”责任制,切实提高庭院常绿树木比例,努力提高小区绿化档次,累计增加绿地4.8万平方米,形成浓厚创建氛围。县住建局作为创园主力军,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把园林县城创建作为首要工作,全员上阵,发挥“白加黑”、“五加二”的扎实苦干精神,持之以恒抓创建,不遗余力添绿景。局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带领专班先后6次赴省住建厅,4次赴住建部汇报“创园”工作,多次上门向国家园林县城评审专家请教、沟通、汇报园林县城创建和评审工作,争取各级领导、专家的指导。三是夯实基础,全力增绿。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对城区街头公园、沿河景观带、重要节点、道路行道树全面实施改造升级,破硬增绿、见缝插绿,新增城区绿地32公顷。投入100余万元对照创建标准完成档案资料、CD技术报告片和图册等创园申报资料,做到了硬件要“硬”,软件更要“硬”。通过全县上下不懈努力,城市绿化大幅提升,城市环境大为改善,房县县城被国家住建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四城联创”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干群士气。
以统筹城乡建设为重点,城乡面貌取得新成效
抢抓竹房城镇带建设机遇,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环卫保洁机制,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一是城区重点工程顺利完成。大力实施城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22个,总投资8400万元。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东城垃圾中转站、半岛湾排污、泉水路农贸市场、城区多条道路综合改造升级、城区绿化等工程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积极争取县城纳入“省级示范县城”建设项目,全方位提升了城市功能。二是集镇面貌大为改观。按照“四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大力实施集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硬化改造道路19.7km,新增供水管网16.7km,新增排水管网12.5km,集镇配套路灯220盏、垃圾箱330个、行道树2600株。积极开展军店、化龙两个全国重点镇申报工作。三是中心村建设卓有成效。科学编制中心村村庄规划,引导农民集中建房,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窑淮界山、化龙古城、军店双柏、万峪旱田、野人谷杜川等6个村被命名为全省宜居村庄。
以改善人居环境为载体,住房保障取得新进展
大力实施住房保障系统工程建设,改善低收入群体居民居住环境,逐步实现民有所居的目标。一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快速推进。200套廉租房(公租房)建设进展顺利,即将竣工。以西街、北关、西关为主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规划和方案已基本完成,按照县政府有关要求,正按计划有序推进。二是轮候对象实现安居梦。第二批421户廉租住房轮候对象已完成摸号配租,使全县第一批次应享受廉租房对象全面得到落实,住房补贴已达到1800户,资金已兑现到位。三是危房改造工作为民解忧。全年向上两批次争取农村危房改造项目1800户,争取到位资金1350万元,基本解决近8000人的住房困难问题。
以服务全县大局为抓手,中心工作取得新突破
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全力争取项目,大力招商引资,强化建筑市场管理,着力推进驻村帮扶,各项工作成效明显。一是项目争取结硕果。全年成功向上争取项目11个,累计到位资金8288万元,为全县城乡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完成居安福商砼扩能转址项目,到位资金4093万元,工程已基本竣工,投入使用。二是建筑市场不断规范。全县在建工程项目114项,工程总造价40.4亿元,实现对施工报建项目监督覆盖率100%。实行一个商住小区项目一名责任领导、一个责任单位或股室的责任机制,对小区建设质量、安全及配套功能进行全过程监管,开展在建工程安全生产专项检查6次,下达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95份,查处质量安全23起,培训“特殊工种”和“六大员”684人次。滨湖花园等2个项目获得省级安全文明工地“楚天杯”奖,房县金财工程等3个项目获得市级安全文明工地“武当杯”奖。三是驻村帮扶温暖民心。大力帮扶军店镇上茅坪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环境。筹资70余万,完成村庄规划编制、硬化村级道路2.5公里、解决饮水困难群众300余人、改造农村危房20户、慰问困难群众33户,添置配齐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办公设施,充分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两委战斗力明显增强,村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