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咸宁正文

崇阳:阳光安居暖民心

2015-10-22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阳光安居暖民心
——崇阳县保障性住房建设经验解读

    10月16日,崇阳县保障性住房香山小区经过“二次公示,三级审核”的程序,实行电脑随机摇号,最终确定544户喜迁新居。

  据了解,本次分配的香山小区公租房紧靠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教育新城。该工程于2013年5月动工,2015年5月全面竣工。已建成公租房710套42600平方米。该项目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整个小区规划建设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建筑主体为7层砖混结构,水、电、路、通讯、物业管理以及灶台、防盗门安装等附属设施,配套齐全。设计户型为一梯四户、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具有节约土地、设计新颖紧凑、通风采光性能好、环境优美,是理想的宜居之地。

  德政安居保障民心

  以前,面对不断攀高的房价,崇阳县低收入群众只能望楼兴叹。从2008年开始,崇阳县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来抓,以解决低收入城镇居民住房困难问题。按照“就近就业、就近就医、就近入学”的原则,无偿划拨土地356亩,全县共投入4亿元,实施各类保障性住房项目19个,其中廉租房7个,2820套,14.1万平方米;公租房7个,1750套;经济适用房1个,144套,1.2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房7个,2535户。基本可以让全县低收入群体和特殊困难群体居者有其屋。

  崇阳是山区县,拿出几亿元资金建保障性住房,会让本不宽裕的县财政更捉襟见肘。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得,各方面都在争论。为此,该县采取政府主导、部门牵头、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科学决策,大胆实施,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党政联席会、县长办公会和工程推进会落实住房保障实施方案和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做到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加快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进程。

  把保障房建在哪里?崇阳县政府的回答是:择地而建,择优而建,让群众方便、宜业、宜学、宜居、宜医。崇阳县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包括优先供地,将保障性住房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同步规划,与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城市功能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科学布局等。中津、城西、中医院、金龙等保障性住房小区都是在紧靠园区、校区、城区的黄金地块上建成的,正在建设的香山保障性住房小区紧靠教育城,将建成宜学小区。

  “保障房建设是崇阳县委、县政府的一项德政工程、民生工程。分配入住后既可以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又极大地方便了弱势群体子女就学,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县房管局局长艾德良这样说。

  民生至重小城大爱

  土地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有效载体。该县始终做到工作前移、重心前移,确立“超前谋划、超前选址、超前征地、超前储备”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一次性征地思路。结合全县“十二五”规划,2011年,在香山小区征地100亩;2012年,在工业园区一次性征地197亩,集中成片的土地为“十二五”期间保障性住房分批次建设提供了足够的用地储备。

  资金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关键。大手笔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县政府从配置土地资源上想心思、从市场运作中想办法,破解资金“瓶颈”。一是创新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用土地置换资金二是创新保障性住房市场运作模式。采取“6+1”市场运作模式。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土地的支撑、资金的投入。县政府始终坚持“舍得领导、舍得土地、舍得投入”等“三个舍得”的作法,掀起保障性住房建设热浪。

  建设保障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满足广大群众的愿望和需求。舍得拿出最好的地方,将其纳入城市建设同步规划,与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城市功能结合起来,实行统筹安排、集中实施。坚持“宜居、宜业、宜学、宜医”的“四宜”理念来选址规划,方便弱势群体安居、购物、就业、就学、就医,把每处保障性住房打造城城市建设新亮点。

  “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是县委、县政府完善住房保障、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的一项民心工程和实事工程,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实践体现,为进城务工者提供生活居所,让困难群众住有所居。”该县人大副主任刘秋霞如是说。

  温馨幸福安居梦想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居住在城市边缘的低矮旧房中,看着别人住进新楼,搬进新家,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住进楼房,过上体面的城市生活。现在,这样的梦想将变成现实。

  过去一直租房住的丁东风最近搬进了中津洲廉租房小区,而且在附近找到了工作。“这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丁东风在50平方米的幸福小家里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

  68岁的王耀宗是该县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第一批受益者,四年前,他还带着一家8口人靠租房子过日子,租的房子不仅简陋,面积小,价钱还不便宜。在得知相关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后,他赶紧去申请了一套廉租房,并于2010年下半年搬进了新家。

  和王耀宗一样,57岁的卢英梅也是保障性住房的受益者,卢英梅是原制材厂下岗职工,下岗前一家人住在单位的宿舍里,下岗之后,由于房子被收回,她和家人就只能在县城租房子住。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电视上宣传保障性住房政策,卢英梅就申请了廉租房,并于2011年2月份搬进了中津小区,从此住上了环境舒适的新房。

  崇阳模式倍受瞩目

  “林立的高楼,宽阔的道路,繁华的街市,时尚的小区,怡人的广场公园,每一处都诠释着崇阳的巨变。”如今,来崇阳的人无不发出感慨!

  近年来,崇阳县着力打造“实力、宜居、魅力、活力”新天城,采取“国家项目资金、地方财政配套”的办法筹集资金,努力破解建设资金难题。在地点选择上,充分考虑“宜业、宜学、宜居、宜医”,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与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城市功能结合起来,让入住的城镇中低收入家庭能够各取所需。如:香山保障性住房小区紧靠教育城,属入学最近的宜学小区。在落实过程中,该县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狠抓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和土地融资力度,不断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形成了大规模划拨土地、大手笔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良好态势,使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房成为解决城市中低收入者居住问题的核心载体。

  自实施保障性住房以来,该县紧靠园区、校区、城区黄金地块,建中津、金龙、城西、中医院、香山特色居住小区、天城工业园岗水塘保障性住房施工正酣,基本实现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

  眼下,崇阳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崇阳经验广为流传。

  一处处黄金地段的开发成为城市建设的新亮点,一栋栋保障性住房成为群众栖息的安居新区。该县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成功模式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推介。(沈忱、锦阳、王汉光、廖瑜)

来源:咸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