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建设厅关于加强建设领域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
鄂建[2006]155号
各市、州、直管市建委,神农架林区建设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建设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结合我省建设领域节能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领域节能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城乡建设方式的根本转变,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建筑节能和节地、节水、节材为重点,以技术进步为支撑,近期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加大标准的执行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实现“十一五”建筑节能规划,促进全省建设事业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
(二)工作目标
到“十一五”期末,实现节约375万吨标准煤的目标。其中:通过加强监管,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全省新建居住建筑实现节能240万吨标准煤,新建公共建筑实现节能80万吨标准煤,共实现节能320万吨标准煤;通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强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与改造,实现节能20万吨标准煤,武汉市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面积要占既有建筑总面积的25%,其他市、州、直管市城市要完成15%,县级市和县城要完成10%;通过推广应用节能型照明器具,实现节能35万吨标准煤;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25%以上;各市、州、直管市城区应严格禁止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2008年县城和县级市城区禁止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到2010年全省新型墙体材料的产量占墙体材料总量的80%以上;武汉市城区应严格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2007年12月31日起,其他市、州、直管市城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2008年起,县城和县级市城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
二、提高城乡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从源头上转变城乡建设方式
(三)城乡规划编制和实施要充分体现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制定省域或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要从节约能源的角度,统筹考虑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制定城市总体规划,要根据本地区的环境、资源条件,科学确定发展目标、方式、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限制高能耗产业用地规模。村镇规划要符合村镇体系布局,规划建设指标必须符合国家规定。严禁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向村镇转移,不得为国家明确退出和限制建设的各类企业安排用地。严格规划审批管理制度,重点镇的规划要逐步实行省级备案核准制度。(规划处、城建处、村镇处负责)
(四)从规划源头控制高耗能居住建筑的建设。各地应根据当地住房的实际状况以及土地、能源、水资源和环境等综合承载能力,分析住房需求,制定住房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当地新建商品住房总面积的套型结构比例。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要会同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将住房建设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按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的总体要求,合理安排套型建筑面积
三、建立新建建筑市场准入门槛制度,强化新建建筑节能工作
(五)建立新建建筑市场准入门槛制度。对超过2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和超过20万平方米的居住建筑小区,实行建筑能耗核准制。建设单位应当将建设工程项目设计方案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进行建筑能耗核定,满足节能标准的,由建设主管部门出具建筑能耗审核意见书。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在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对未取得建筑能耗审核意见书的建设工程项目,不得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开工建设。组织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对达不到节能设计标准的项目予以查处。(设科处、规划处负责)
(六)完善对建筑节能设计、施工、监理等市场主体的监管制度。要加强建设工程节能质量的监督管理,按照《民用建筑工程节能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参建各方建筑节能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加强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工程质量检测、工程质量监督、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的建筑节能监管工作。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工程不准开工、不予验收备案、不得销售和使用。
加强建筑维护结构保温工程、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市场监管力度,严格市场准入,规范企业行为。将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纳入建筑市场主体诚信行为标准,严肃查处不按照节能标准进行设计、施工、监理的企业,并记入企业不良记录;情节严重的,依法降级或撤消其资质等级,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设科处、建管处负责)
(七)发展绿色环保的施工方式。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的施工方式,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代用以及二次资源回用,降低对各类资源的消耗,减少建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和集中预拌砂浆。(设科处、建管处负责)
四、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确保工程质量
(八)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组织编制建筑节能设计、施工、验收、检测检验、评价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建筑用能系统运行节能、节能管理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加快节能标准设计系列图集的编制,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措施。(设科处、建管处负责)
(九)完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标准。做好《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地源热泵供暖空调应用技术规程》等标准的贯彻实施工作。积极组织生活垃圾填埋气体利用、污泥沼气利用、焚烧发电供热技术等研究,并及时组织推广应用。(设科处负责)
(十)积极开展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的评价工作。研究制定建筑节能标准实施评价方法,根据建筑节能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修订或编制建筑节能标准,不断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设科处负责)
五、抓好建筑节能重点工作
(十一)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建筑的节能管理工作。建立并逐步完善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运行节能监管体系,研究制定公共建筑用能系统运行节能制度。以政府办公建筑为突破口,对既有高耗能的大型公共建筑逐步实施节能改造。建立和完善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选择若干试点城市进行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建立建筑能耗统计制度,掌握建筑能耗水平、建筑终端商品能耗结构、用能模式,积累建筑能耗基础数据,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设科处、房产处负责)
(十二)全面启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太阳能、浅层地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选择一批条件成熟的项目和城市进行示范,开展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在建筑中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培育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各地应积极配合做好示范推广工作。(设科处负责)
(十三)实施国家建筑节能重点工程。组织实施建筑节能工程,以新建建筑执行节能设计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配套措施及能力建设为重点,启动更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配合实施热电联产工程,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为主的方式替代城市燃煤供热小锅炉,扩大集中供热范围。适度超前建设城市集中供热管网,为热电联产创造条件。积极配合国家做好重点工程的管理工作,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配合实施绿色照明工程,按照《“十一五”城市绿色照明工程规划纲要》的要求,组织实施城市绿色照明工程,指导各地科学、节能发展城市照明。(设科处、城建处负责)
(十四)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各地应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开发情况的调研,组织太阳能、沼气、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在农村地区应用技术研发,制定技术政策,编制技术手册,开展示范推广,适应农村用能增长的需要。(村镇处负责)
六、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建立健全节能保障机制
(十五)做好节能相关法规和政策制定工作。配合省政府法制办做好《湖北省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的制定工作,并争取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法规处、设科处负责)
(十六)落实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指导各地科学设置公交优先车道(路)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保证公共交通车辆对优先车道的使用权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的正常运转。要因地制宜地设置自行车道、步行道。争取用2年左右时间,使多数大城市建立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优先车道(路)网络,建成一批公共交通优先通行信号系统。加强对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抓好城市交通节能示范工程,推进快速公共汽车系统和智能交通系统建设。
到“十一五”期末。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武汉市达到20%以上,其他城市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0%。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速度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其他城市达到25公里/小时以上。提高节能环保型汽车的使用率,城市公共交通比“十五”期末节油15%以上。(城建处、规划处负责)
(十七)建立完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限制、禁止制度。每年定期组织编制《湖北省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技术管理目录》和《湖北省建筑节能和墙体材料限制淘汰技术管理目录》。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加大建筑节能在评优评奖指标中的权重,完善评选标准,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设科处负责)
(十八)做好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工作。推广应用保温隔热性能好、轻质、利废、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做好第二批“禁实”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的工作。(设科处负责)
(十九)逐步建立建筑节能服务体系。培育和规范建筑节能服务市场,促进建筑能效的提高。充分发挥行业学(协)会的积极性,协助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做好节能管理、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为机关和事业单位、企业及居民做好节能工作提供服务。各地应积极探索,争取优惠政策,创新机制,尽快形成规范有序的节能服务体系。(各行业协会负责)
七、继续加强节能工作的宣传和培训
(二十)加强建筑节能标准和技术培训。把节能标准、技能培训与执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结合起来,与施工图审查和质量检查结合起来,与劳务用工岗前培训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熟练运用节能标准、熟练应用节能技术的能力。(人教处、设科处负责)
(二十一)加大节能工作宣传力度。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与监督作用,大力宣传我国能源资源现状及建筑节能、公共交通节能、城市照明节能、“禁实”和“禁现”的重大意义,积极宣传有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示范项目及典型做法和经验等,扩大影响,努力营造有利于节能的社会氛围。(设科处负责)
(二十二)宣传实施“公交优先”思想和战略。加强公共交通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服务质量的监管,健全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投诉和监督机制。组织开展创建“绿色交通示范城市”活动,鼓励城市政府积极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保证可持续交通发展战略的全面贯彻实施。进一步发挥城市公共交通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城建处负责)
八、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建筑节能目标考核评价体系
(二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要成立建筑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协调配合、运行顺畅的工作机制。各市、州、直管市、林区建设主管部门应于2006年12月底前,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的名单报省建设厅备案。(设科处负责)
(二十四)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制定本地区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明确“十一五”建筑节能目标。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意见的实施细则及任务分解书,并根据节能目标制定年度计划。各市、州、直管市、林区建设主管部门要在每年年末将目标和计划完成情况报省建设厅备案。(设科处负责)
(二十五)建立节能目标考核制度。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研究将建筑节能目标及任务落实情况纳入管理机构及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内容中,并逐级落实。省建设厅将结合年度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对各地的建筑节能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表彰,对工作开展不力的通报批评。(设科处负责)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