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治污带头人张丙申
本网讯 通讯员袁平和报道:“把污水全部收集起来,送进污水处理厂处理好,实现达标排放,确保一江清水如期顺利送到京津等受水区,是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艰巨任务。”10月15日,十堰市住建委副主任张丙申,再次来到茅箭区胡家村入河排污口整治现场检查施工质量及进度情况。
2012年5月,张丙申被十堰市委调到该市住建委任党委委员、副主任,分管十堰市污水处理相关工作。在此之前,他是十堰市城建监察支队的支队长,从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以“敢于负责、敢于碰硬、不惧威胁”而家喻户晓,把城市管理得井井有条。
当时,张丙申就想,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城管,我都能把它管好,人口不到百万的十堰,能有多少生活污水呢,只要用心去管,照样也能够管好。
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情况后,张丙申才知道“要管好十堰的污水,并不是一件易事”。十堰因车而建,先有厂后的市,先生产后生活,先建设后规划,城市治污设施建设先天不足,历史欠账较多,辖区内的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和官山河五条河流是历史形成的纳污河。要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完成截污、减污、控污和治污,任务十分艰巨。
为摸清情况,张丙申提出,采取市、区、街办、社区、产权单位“五级”联动,对城区污水管网进行了拉网式调查摸底,制定了《十堰市城区排水专项规划》,并通过省住建厅组织的专家评审。
根据排水专项规划,十堰城区需建设污水收集管网1490公里,在2012年以前仅有主支管网384公里,为保南水北调水质,提高污水收集率,共需要新建改造主支管网1106公里,整治入河排污口572个,对接污水接入口2万余个。
而面临的现实困难,一是随着调水的临近,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二是缺乏建设项目和资金,当时仅有67.9公里的污水管网列入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
为破解资金难题,加快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张丙申一次又一次提着简单的行囊,上北京、下武汉,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省发改委、省住建厅等部门汇报,争取将十堰城区污水管网及排污口整治纳入五条河治理国家支持范围。到目前,已争取建设资金3亿多元,从2013年至今,十堰城区已新建主支污水管网621公里,正在建设的污水管网92公里今年底可竣工。
市供排水监督管理处主任周斌说:“张主任虽然已年近花甲,但对十堰治污工作仍满怀一腔热情,最让我感到敬佩的是他的那种务实和敬业精神,他经常悄悄地深入到污水管网施工现场、钻到又脏又臭的排污沟里检查,对施工质量、安全、进度要求一丝不苟。”
随着污水管网的不断延伸,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收集的“污水”大大超出了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通过查找原因,一是污水处理厂的设备设施因长期运行,处理能力有所衰减;二是早期的排水收集系统清污、雨污不分,导致部分清水、雨水也从截流口中进入了污水主管网。
为解决这个问题,张丙申着实费了一番脑筋。在多次请教专家、查阅资料、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入河排污口清污、雨污分流整治方案,在排污口里埋设污水管道或修建管涵设施,让污水进入管网,把清水、雨水引入河道。首先神定河上游的八亩地、清潭沟进行试点,整治完工后,取得了明显效果。此后,十堰城区的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全面铺开。目前,已完成入河排污口清污分流整治542个,其余30个将在10月底前全部完工。
为加强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他积极参与探索污水处理厂委托运营工作,今年上半年已完成城区3座污水处理厂的托管运营,分别由北京碧水源公司和北京排水集团进行运营管理。北京碧水源公司接手运营神定河污水处理厂以后,已投资5000万元进行扩能提标改造,目前神定河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已恢复到16.5万吨/日的设计能力,正在抓紧推进1.5万吨/日的扩容提标改造。
按照《丹江口库区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十堰将要建成运行75个村镇污水处理项目。为保障这些村镇污水处理厂建得起、能运行、低能耗,张丙申组织环保、发改等部门技术人员先后到北京、重庆等地考察学习村镇污水处理厂动力小、耗能低的处理工艺,并将考察情况和先进工艺向市政府、省住建厅专题汇报,湖北省住建厅组织专家评审推荐了7个适合该市的乡镇污水处理厂工艺。同时,加大对《十二五规划》中村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质量、进度的检查督办力度。截至目前,纳入《十二五规划》的81个污水、38个垃圾、41个入河排污口项目,总投资21.6亿元,已完成投资70%以上。
“保护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缸,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任务,不管再苦再累,我们都要用一腔真情、一颗真心呵护这一脉水源,真正让受水区人民喝上放心水。同时,也让我们的家园变得天更蓝、水更绿、景更美!”这是张丙申主任的最大心声,也是他最美好的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