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仙桃正文

仙桃:城中村的华丽转变

2013-07-08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一条条雅致的街、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房子。行走在沔街,你会领悟到仙桃城中村改造的缩影。它极致的美展示在你眼前、流淌在你心间。这个昔日的“城中村”悄然变身现代社区,不仅让村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更成为全国城中村改造的范本。

  思路变,天地变

  “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做梦都没想到!”刘口一组村民姜红耀说。

  姜红耀亲眼见证了刘口村的巨大变化。“现在我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天然气。小区里还有专为老年人准备的活动室以及健身器材,真是做梦都想不到我成了‘新市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梦想走进现实,源于一次调研会。

  2008年5月,市规划局按照市政府主要领导意见成立了调研小组,对城中村改造现状、改造构想以及外地改造经验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2010年12月,在经过前期试点和多次讨论以后,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将21个村居列入了改造范畴。

  2011年初,市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及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提出“一年全面启动、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基本完成”的改造目标。借着城中村改造的东风,我市在城市主干道两侧、重要节点区域形成以高层、小高层为主的办公、商业、金融、居住、公共设施等合理配置的现代都市景观区,在非城市主干道两侧和重要节点区域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现代都市小区。

  至此,城中村改造的号角正式吹响。

  旧貌改,新颜出

  城中村改造,是“消失”,更是新生。

  短短三年的时间,仙桃城区的城中村在改造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乡间小路变了,变成了四通八达的宽敞水泥路;低矮的农舍变了,变成了鳞次栉比的高楼;村容村貌变了,变成了大型的现代绿化广场。在东至杜家台分洪堤,西至通顺河,南至沪蓉高速,北至汉江的锦绣土地上,你所想到的,如今,全盘呈现。

  以刘口为例。尹银祥是土生土长的刘口人,他喜欢下了班在社区广场打羽毛球,晚饭后约上几个要好的朋友到沔街上的沔阳会馆里喝喝茶,看看地道的皮影戏。兴致高时,他还会到村委会大楼的创作室里,以文墨一比高下。

  尹银祥说,城中村改造后,每家每户不仅分到了300多平方米的房子,年底还有分红。村民们都变富有了。他自己还在广场东头开了一家小超市,一个月就能赚上五六千块钱,小日子越过越好!

  如今的仙桃颇有柳永笔下“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的味道。通过一项项优惠政策,改造后的每户居民财产性收入突破100万元,可以说家家都是百万富翁。在大洪村,参与改造的共有126户居民,有80户购买了私家车,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集体经济驶上快车道

  华灯初上,漫步街头,在灯光和月色的辉映下,感受着一条条新路正拉伸着城市骨架;一座座新楼正妆点着城市容颜;一道道景观河正洗涤着城市身躯,三年的发展轮廓一目了然。

  然而,城中村改造不仅给村民带来了实惠,也让集体经济驶上了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刘口社区有关负责人说:“村民变股民,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把股民利益与公司利益进行捆绑,每年公司拿出利润的49%进行红利分配,51%发展再生产,这样利益捆绑共发展,子子孙孙都有保障。”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解决失地农民生产生活、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这是城中村改造的目的,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根本出路要靠发展经济实体。在“沔街”规划建设中,将“沔阳花鼓”及“沔阳三蒸”的戏曲与美食文化融入其中。

  “目前,刘口工贸发展公司成为城中村村民稳定收益的重要来源,为失地农民找到了生活保障。”沙嘴街道党工委书记韩振林说。(姜倩)

来源:仙桃日报 责任编辑:刘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