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江夏城管依靠服务洗污名
为流动摊贩免费提供生存区
江夏城管依靠服务洗污名
阅读提示
今年以来,城管与小贩的矛盾冲突成为国内多个城市的焦点。为探讨两者关系异化的原因及改善的出路,我们多次走访江夏城区,实地了解各类流动摊贩的生活状况,发现了江夏城管与流动摊贩和谐相处的秘诀:先为小贩找块地。
对于江夏城管的做法,您认为有无推广价值?对于流动摊贩管理,您有何独到见解?欢迎致电15802786239。
“天气渐热,农民就要进城卖西瓜了。”昨天上午,武汉市江夏区城管局执法一中队副队长程时志,忙着在街头划线挂牌,为瓜农确定免费瓜摊。
经过四贤路便民服务点时,鞋摊上的残疾摊主、擦鞋妇女,都十分热情地与他打招呼。
程时志告诉记者:“以前,我不好意思穿制服上街。因为要么有人吓得乱跑,要么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甚至指桑骂槐。”
对这种变化,他归功于一场以服务为重心的“城管革命”。
2010年前,江夏城区沿街叫卖的摊贩比比皆是,“马路市场”将多个路口堵得水泄不通,市民投诉很多。城管人员对流动摊贩动辄“捋袖子”、“掀摊子”,摊贩普遍认为“城管像土匪一样”。“流动摊贩95%以上为下岗职工、残疾人、失地农民,都是弱势群体,应得到社会尊重和保护。以往,我们只考虑市容市貌,没有关心他们的生存问题,暴力执法也时有发生。可以说,城管被戴上污名,首先是我们自身的问题。”2011年初,范汉斌上任江夏城管局长,提出“疏堵结合”、“先服务后管理”的理念,将流动摊贩分为餐饮、水果、菜市、小商品、服务等5类,集中进行“限时段、限地段”规范经营。
近3年,江夏区委区政府投入1000多万元,免费提供规范化经营区域47处,为2500余家摊贩提供了生存空间。
摊贩与城管的冲突大幅减少。2010年,江夏城管每月对流动摊贩罚款200多起。今年,这一数字降至5起左右。东港四巷菜市女摊贩金桂说:“现在,他们即使发现占道,也是先和颜悦色劝止,然后告诉哪里可以摆。城管现在讲道理,变文明了。”
江夏城区有纸坊大街、宁安路、兴苑街、东港街、关山桥、复江道等6条主干道。近日,记者逐一随机察看,发现6条主街整洁有序,没发现一个流动摊贩。
市民夏德中说:“现在,流动摊贩都在背街小巷集中规范经营,我们感觉道路好像变宽了。”(来源:湖北日报)
【相关新闻】
铁腕取缔不如疏堵结合
为解决流动摊贩的生存问题,2011年初至今,江夏区委区政府在纸坊城区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
用这笔钱,江夏城管部门在城区设立47处规范化的经营场所,为流动摊贩修建公厕、安装自来水、提供垃圾桶,搭建雨阳篷,让2500多个弱势群体家庭有了体面的、稳定的经营场所。
江夏区城管局长范汉斌认为,通过疏堵结合,城管由单纯的管理者,变成了摊贩利益的维护者和城市秩序管理者,大大改变旧日形象。这1000多万元投得值!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大批农民进入城区谋生,江夏城区纳入管理的流动摊贩由3年前1000多户增至如今的2519户,分为五大类:便民菜市2000余户(含菜农、瓜农)、擦鞋修鞋65户、小商品摊贩321户、文化娱乐摊贩56户、夜市小吃摊贩77户。
记者调查发现,江夏城区多数流动摊贩靠“一摊养一家”。他们往往身无长物、别无长技。所从事的街头服务,既是他们生活所迫,也是市民生活所需。如果粗暴制止,不仅伤害弱者生存,也影响市民生活。
江夏区城管执法队一位干部透露,2010年以前,城管理念是“管住”,认为流动摊贩影响市容市貌,影响市民出行,带来交通不便,破坏城市秩序,“就应该铁腕取缔”。执法人员还肩负“创收任务”:流动摊贩每天缴5元,固定摊贩占道费每月30元至100元,全队一年收占道费100多万元。当时,执法队员收入较低,制服费用还得个人付一半,办公、车辆油费、协管员工资必须自己想办法。由于实行“以罚代管”,许多违章占道变相合法。沿街小贩反而越管越多,城管与摊贩的冲突屡见不鲜。
2011年起,江夏区开始“城管革命”。城管部门首先更新理念,实行“疏堵结合”、“先服务后管理”,为流动摊贩提供生存空间。同时,江夏城管进行全员培训,学习法律法规和文明礼仪,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该区还想法提高城管执法队员和协管员待遇,人员工资、办公、车辆经费均由财政解决,彻底根除“以罚代管”。
范汉斌深有感触地说:“给流动摊贩一块地,真心实意为他们服务,城市管理才有底气。流动摊贩的问题解决好了,城管就从管人变成管事,城市秩序自然就容易维护。”
最近3年,社会对江夏城管的评价越来越好。去年底,江夏城管局在全区行政机构行风评议中位列前三甲。今年初,江夏城管获得全国住建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