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黄石正文

黄石:探索建设特大城市之道

2013-09-16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黄石探索建设特大城市之道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走过60多年历程的黄石,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过辉煌的荣耀,也有失落的黯然。

  如今,站在时代新起点,黄石提出“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战略部署,探索建设鄂东特大城市之道,这将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一次壮美之旅。

  生态立市:黄石生存之本

  如一枚硬币的两面,黄石的光辉史与“光灰史”相伴相生。

  黄石光辉史,成就了世人皆知的“黄老二”。而其背后的“光灰史”,却让美丽家园付出了难言的沉重代价。

  以大冶市为例,建国以来,中央、省在大冶开办了20多家国有矿山,累计提供铁矿石1.74亿吨、铜矿石1.32亿吨、煤炭3085万吨,贡献利税约130亿元。

  而留下了什么?是水土流失、河湖淤塞、山体破坏、重金属污染等沉重包袱。

  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黄石城区平均每天降尘量达90吨,灰尘雾霾几乎每天笼罩在黄石人头顶。

  矿枯城衰且污染严重的黄石,面临着“生死劫”。

  痛定思痛的黄石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抓转型,以只争朝夕的气概促发展,在生态环保路上艰难跋涉,义无反顾。

  从最早的“工矿特区”、共和国的“宠儿”,到在改革开放中砸开锁链“三奖一包”;从蓄水搅活“三大产业”、放怀喂养“第三产业”,到实行沿江“三开”、推进“三大跨越”、抓好“三件大事”、实施“三大战略”,黄石在一步步转型跨越中摘掉“光灰”的帽子,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等生态殊荣。

  今天,拉开大城格局的黄石,提出“生态立市”理念。这是因势而为、顺势而为之举,是黄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

  产业强市:黄石发展之魂

  黄石产业基础较好,门类齐全,“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城”、“劲酒之都”等5张城市名片驰名中外。

  但结构不优、能耗高、污染重的问题不容忽视。2012年,该市工业占GDP比重达到55.9%,重工业在工业比重中达到89.3%,六大高耗能产业占重工业的60.5%,高于全省23.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万元GDP综合能耗1.5,居全省之首,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7倍、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我国每年产矿山铜50万吨左右,黄石占1/17。但全国铜业大市,只是卖铜原料的大市。黄石铜工业总产值占全市GDP的近五分之一,可铜材加工业产值占GDP和财政收入的比重极低。

  从以前“工业强市”到现在“产业强市”,转变的意义何在?

  湖北理工学院教授吴风林说,用“产业”替代“工业”,表明新一届市委发展观念的更新,培植经济总量的决心与思路。

  “生态立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润滑剂,产业强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剂。两者如鸟之两翼,舟之双楫。”黄石市长杨晓波说,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就是要在生态建设中加快产业发展,在产业升级中促进生态建设,真正做到科学发展一步到位。

  大美黄石:绽放亮丽风景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和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黄石通过“治山、治水、治气”,环境逐步改善,终结了“光灰城市”。

  去年,黄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6天,创有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新高!2013年截至9月11日,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226天,空气污染指数67,优良率达93%。

  目前,该市有两个乡镇荣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省级生态村有14个,市级生态村有38个。全市共创建“绿色学校”102所、“绿色社区”33个。

  有了蓝天,看见白云,空气变清新了,湖水变干净了,楼房变高了,城区变美了,美丽黄石,绽放亮丽的风景。

  筑牢生态之基,高扬产业之帆。坚持产业强市与生态立市双轮驱动,协调共进。未来黄石,定会走上不失绿水青山、又得金山银山的跨越发展之路。(陶忠辉、万金光)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刘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