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震荡期 开发企业应学会自救
刚从博鳌论坛回来的天下置业董事长陈潜峰,深切感受到了两股强烈的声音在耳畔震荡:有的已经准备持币过冬了;有的则准备继续往前冲。
而陈潜峰显然倾向于后者。让他往前冲的信心是:天下置业在多个城市、多个项目的运作,已很好地解决了资金的问题。或收购项目公司、或引进资本;或参与项目的股权运作,不拘一格的开发模式都是建立在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基础之上,可谓充分贯彻了“别将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的投资原则。
作为一家从武汉本土成长起来的地产开发企业,天下置业的成长速度并不是最快的,但这种多向的合作开发模式,在当下却值得许多同类企业去借鉴。
阿里巴巴总裁马云曾经有过一个可谓精辟的点评:资本永远是为人服务的,人不可以为资本服务。
于是,在震荡之际,我们看到了资本的不同表现。一方面,资本不断成为掐住开发企业脖子的“魔手”:央行今年内第五次调高准备金率,此举意味着市场上相继有1万亿的资本被冻结;“银监会叫停银行担保融资性信托”的消息不断传出,使得房地产企业“搭桥融资”的通道也遭遇封堵。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产企业不断实现着在股市的破冰之旅:2008年5月16日,中华房屋土地开发集团公司成为第一家以中国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身份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6月6日,河南建业成为今年首只在港交所交易的内地地产股。
于是,曾经备受投资机构所看好的“高储备”的企业模式,正逐步被“轻资产、零库存”的企业模式所代替。当量的土地储备、高效的资金周转率,成为楼市震荡之下评价地产企业资本效能的新标准。
这些在逆市中闪烁于资本市场的地产企业,在让业内人士惊叹之余,也在提醒更多的同行:曾经一味分享“免费搭车”的利好效应时,也应当为今后的震荡来临,提前想好自救的办法。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