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治湖护山 扮靓东方水城
幸福武汉,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之一。
幸福是什么?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答案。
概念总是抽象的,而人们切身感受的幸福却是具体的。
武汉是一座幸福之城吗?每一个武汉人,都用自己的体验回答。
平安是幸福之前提。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居民安全感居全国第二,平安的武汉让人安心。
荷包暖和是幸福之基础。老百姓的收入增长速度全国第一,5年后还能收入翻番,拍拍鼓起来的荷包,武汉人底气十足。
公平与尊严是幸福之底线。30万人吃上低保、35万人享受大病救助、百万老人享受“幸福养老”,弱者、老者、病者均步履轻松。
明山秀水,荷叶田田,群鱼戏水,群芳吐艳。梅子山下白鹤舞,亲水平台游人笑。这不是画中美景,而是真实的武汉。
上天厚爱,慷慨馈赠,再无一座城能像武汉一样占尽山水禀赋:浩浩长江奔腾而过,数百湖泊星罗棋布,层峦群山纵横其间。大江大湖大武汉,正以全城之力治水护山,打造生态宜居之城。
织就湖泊保护网
湖泊是城市的一双秀目,一窝笑靥,一只美脐。武汉人对湖的眷顾,从未止歇。
然而,城市发展,湖泊惨遭蚕食,湖殇令人扼腕。守护湖泊,就是守护城市骄傲,就是擦亮城市名片。
武汉铁腕出击,在全国率先为湖泊套上了保护网。中心城区已有39个湖泊划定蓝线、绿线和灰线,严禁填占,只能造绿,限制环湖无序开发,保护湖景的公共性、共享性。
卫星遥感、视频监控,任一湖泊形态的改变,将难逃法网,确保违法填湖案查处率100%。
湖泊清淤积极推进。龙阳湖已清淤18万立方米,下半年可全部完成;南湖已完成水下清淤50万立方米,达到工程量的一半;墨水湖、菱角湖综合整治启动。“月湖如月,不减西湖”。先人对月湖的描述被载入《武汉湖泊志》。这部武汉首部湖泊史书涵盖166个列入湖泊保护名录的湖泊,在历史渊源、成因积淀、发育演化、水生资源等方面,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厚重的百湖情怀,继承给后人,唤起更多市民对湖泊的珍惜和保护。
打响蓝天白云攻坚战
连日来,武汉网友的微博上是一片“蓝”,各种蓝天白云的图片不断被刷新。虽然热浪阵阵,但风清云淡天湛蓝,大家的心情变得明亮,期待也更多——要是天天如此该多好。
5月,武汉启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示范城市,打响了蓝天白云攻坚战。
在华中地区,武汉率先实时公布PM2.5监测数据,同时公布空气质量指数,所有环保数据,在该市环保局官网一目了然。
违法排污绝不姑息。截至5月,立案查处60家排污企业,对屡次违法排污企业开出“史上最严罚单”。
污染防治群策群力。近日,武汉邀请北京大学、中科院大气所、武汉环科院、武汉大学等单位,共同分析解释大气灰霾成因和来源,并将大气污染源解析列入市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节能减排争分夺秒。去年,一批大气污染减排重点项目陆续建成,该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减少2.49%、7.43%和10.18%。
天空湛蓝,武汉可期。
启动破损山体修复
“一城江水半城山”,武汉市域500座山体“秀、丽、名、奇”,三纵一横架起水城骨骼。
近年来,武汉市不计代价完成了“显山透绿”工程,拆除围在山脚的建筑物,建造一批街头山林游园和“城市绿肺”。山林特有的自然气息逐渐融入市民生活。
对新城区54座破损山体,今年初编制了《武汉市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决心花3年时间,修复所有破损山体。破损山体修复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武汉市的表态是全国省会城市中第一个。
沿路沿山皆见绿
绿,是城市浪漫底色。眼下,江城沿路、沿山、沿水皆可见绿。
今年,全长92公里三环线绿化带全线贯通,武汉戴上绿色项链。它穿越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东西湖区、汉阳区、蔡甸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山区、黄陂区等12个区,山林、田园、滨水、城市四大景观沿途呈现。
正在兴建的张公堤森林公园,融森林、河滩、湖汊、湿地、长堤为一体,野趣盎然,令人期待。
依山傍水的大武汉,绿色福利令人羡慕:绿地率达到32.93%,绿化覆盖率为38.1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91平方米,游园419个。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武汉绿化发展位居中等偏上。
今年,武汉市城市绿化投资将达40.15亿元,建设绿地780万平方米,相当于新增17座解放公园。绿化投资金额,创下新高。
【平安】
捧回全国综治最高奖
“祝你平安……你永远都幸福是我最大的心愿。”一首经久流传的老歌,唱出了人们对幸福的渴望,对平安的追求。
历经12年的不辍追求,5月31日,武汉市获得全国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成为全国最平安城市。
长安杯评奖苛刻,必须连续三届获得“全国综治优秀城市”,而“综治优秀城市”每4年才评选一次。12年,刚好一个轮回。
奖杯见证了江城12年如一日致力打造“平安武汉”的不懈追求。
幸福故事:
昨日的气温高达36摄氏度,夜色下的江城潮热难受。尽管如此,百步亭社区69岁的杨荣安老人依然在小区四处溜达。
已经晚上10点,老人还在散步遛弯?“今天我当班负责治安巡逻,一定要守好岗。”杨荣安笑呵呵地说。
原来,老人是名“治安志愿者”,与他一起巡逻的还有八位老人。这支平均年龄68岁的老年志愿者队,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九哥巡逻队”。
在百步亭社区,空中有高科技鹰眼,视频监控遍及社区每个角落。地面有巡警和物业保安,还有数百名治安志愿者,流动守望家园,小区治安是全方位、立体化的监控与协防。杨荣安说,“走进百步亭,就有一种安全感。”
平安之源:
组建全国首支视频侦查支队
武汉织就25万个街头监控的“天网”,并组建全国首支视频侦查支队。
“打黑”全国前三
武汉命案破案率连续10年保持在90%以上,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打黑除恶”工作连续5年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三名。
5万“调解大军”化纠纷
武汉拥有5万“调解大军”,在交通事故、医疗纠纷、劳动争议、征地拆迁、食品安全、妇女权益保护等六大重点领域建立“第三方”调解。
“八大员”变身网格员
办医保找医保专干,计生找计生专干……武汉社区里这样的专干有8种,俗称“八大员”。将全市社区划为9592个网格,经培训后一人多能,每人管一个网格,负责处理本格内居民的一切琐事,替流动人口服务。
【富足】
一年20万人买车
幸福故事:
早上7时,武汉小伙李茂走出南湖的家门,搭乘公司的班车上班。
从2011年到东湖高新区企业上班起,他的上班生活几乎没有变化,但他的身价在变——2年时间不到,月薪上涨了1200多元。
李茂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2011年从华中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
刚参加工作时,李茂每月工资是3000多元,这个工资水平在武汉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中,不算低也不算高。
让李茂开心的是,两年来工资不断增长。现在的工资比2年前工作时每月增加了1200多元,每月工资4000多元,多的时候能拿到5000多元。“武汉这几年发展较快,希望收入能跟着经济不停增长。”谈起心愿,李茂如是说。
富足之源:
收入增速全国同类城市第一
去年,武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61元,增长14%,增速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第1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首破万元大关,达到11190元,增长14.03%,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今年上半年,武汉居民、农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5%、16%。
人均存款5万元
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武汉地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5110.59亿元,按常住人口1012万人计算,武汉人均存款约为50500元,超过全国居民人均储蓄存款3.4万元一大截。
每年20万人买车
去年,武汉市机动车保有量达134万辆。按武汉1012万人、一家三口估算,基本上每3个家庭中,就有一家有车。
2002年,武汉机动车仅24.04万辆。10年间,武汉机动车已增长5.6倍。据预测,武汉每年将新增20万辆机动车。
5年收入翻番
2011年底,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两个“翻番”——十二五期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翻番。
【保障】
财政支出六成投向民生
幸福故事:
昨日中午11点20分,江汉区工人新村61号3楼2号,严爹爹仍在家中悠闲地看着报纸,一点没有动身做饭的打算。
5分钟后,身穿红色制服的送餐员敲响了房门,“来了,小林。”严爹爹接过午餐盒,热情地打着招呼。
鸭子烧冬瓜、素鸡烧肉、清炒包菜丝、番茄蛋汤,午餐是2两米饭加三菜一汤。送餐员林国汉说,这是专门为老人定制的午餐,菜式两荤一素一汤,少油少盐配置,菜式一周7天不重样。
6月3日,该区民政局携手中百便民超市,推出困难老人午餐配送服务。
65岁的严新文是一名低保空巢老人,现在的生活让老人十分满意。“基本没什么需要买的。”严新文说,家里的绿豆、大米、油都是端午节社区发的,还没用完。每个月还有518元补助,生活上基本没什么担忧。
5月,社区为老人配备了一键通,可以用它呼叫洗衣、做饭、维修、代购、托管、应急等服务,
今年3月,老人心脏装了两个支架,医疗费一共花了2万多,在扣除医保和大病救助金后自付不到2000元。“现在生活很丰富,下午还约了几个老哥们一起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活动室打牌。”严新文说,虽然没有子女,也并不感到孤独,照样老有所养。
保障之源:
财政支出六成投向民生
去年,武汉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62%,增长22.1%。其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保、保障性住房和文化体育的支出348.6亿元。
30万人吃上低保
武汉市自1996年3月建立低保制度。当时7个中心城区低保标准120元/月,2012年底提标9次,达到518元/月,今年7月又提高到621.6元/月,有30万名城乡居民因此受惠。
35万人享大病救助
今年元旦起,武汉实施大病救助零门槛的新标准,每年大病救助资金从原来的8000元提高到5万元,同时还扩大了困难群众的救助范围、救助病种、救助比例等,此举惠及35万困难群众。
养老水平全国第四
武汉养老机构已达431家,床位总数达到44096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突破30张,居全国第四。该市已建成181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各街道、新城区政府所在地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满足日间照料、送餐、就医和健身等养老需求。今年将搭建“一键通”信息服务系统,为65周岁以上居住在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建制镇社区的江城老人免费发放“一键通”终端设备。
“超级绿肺”让城市深呼吸
今年3月,武汉最大的“绿肺”在汉西启建。这个“绿肺”位于武汉开发区,总投资33亿元,规划总面积33平方公里,每年可吸纳约120万吨二氧化碳,释放约80万吨氧气,每天可为330万人提供新鲜氧气。“绿肺”保留现有山体、水体和自然景观的原生态,将区内33平方公里的原生态山林规划为“云梦泽湿地保护区”、“龙灵山生态休闲区”、“通顺河农耕文化体验区”、“金鸡山森林保护区”四大生态区。
从武汉开发区驱车20分钟,经军山第一大道可到绿肺景区。2015年地铁3号线贯通,中心城区市民还可乘地铁快速到达。
不仅在汉西,在武汉“1+6”城市空间布局中,河道、湖泊以及植被丰富的山丘、湿地所形成的集中式绿地都是“绿肺”。
武汉建成的“绿肺”不少:东湖,总面积8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3平方公里;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2012年开建,总面积31.68平方公里;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2006年开建,总面积30.02平方公里;武汉江滩,2002年启动整治,总长29公里,远景将达80公里。
明年绿肺核心区——龙灵山生态公园将建成,2020年将全面建成武汉绿肺。
四季花城月月赏花
武汉地理条件独特,花卉多样。武大樱花、东湖梅花誉满全国。樱、荷、桂、梅四季轮流绽放,武汉渐成华中赏花目的地。今年起,武汉将连续投入3亿元,打造四季花城。
按地理、人文特点,武汉新城区各有千秋。蔡甸建成“知音故里、莲花之乡”,江夏建成“生态江夏、花木之乡”,黄陂建成“木兰故里、山花之乡”,新洲建成“儒释圣地、桂花之乡”,东西湖建成“生态田园、桃花之乡”。
中心城区则建成18处赏花公园和11条景观花街。各个公园以花卉为主题,季节虽变而花汛不退。市民可到和平公园赏月季、青山公园看杜鹃、解放公园品兰花、堤角公园赏樱花、紫阳公园觅荷花、龟山闻桂花、月湖赛桃花、东湖寻梅花。
最近,蔡甸、新洲、江夏的荷花盛开,每到周末,市民舟行花间赏花品莲,末了再吃一顿荷花宴,花香沁心间。
为方便市民赏花,武汉市按春夏秋冬四季梳理出12条精品赏花线路,可谓“四季赏花、月月有游”。
【温情】
百个幸福社区托起幸福梦
幸福故事:
“琪琪,我们家做了排骨汤,过来一起吃啊。”昨日,在江岸区天津社区楚善里三楼,老人喻心芝高声喊道。
琪琪是邻居芦金城的小名,看到有记者在,芦金城有点不好意思,“都快50岁的人了,怎么还叫小名。”“你在我眼里始终是个伢。”喻奶奶满不在乎道。
6年前两家人成了邻居,但一直只是点头之交。
2011年社区改造,楼下的工棚改为花园,喜欢种花的喻奶奶和芦金城便熟络了起来。
喻奶奶常常帮芦金城照顾孩子,换煤气、拿米这种体力活,芦金城则一肩挑了。
去年5月,喻奶奶的老伴魏道金突然脑溢血晕迷,惊慌失措的喻奶奶下意识地敲了芦金城的门,芦立马拨通120,协助送老人去医院。
喻奶奶感慨:“真是比亲儿子还有用,幸亏他及时打120,要不然很可能没命。”
温馨之源:
百个幸福社区托起幸福梦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细胞。2012年5月,武汉启动幸福社区创建工作,每年投入3亿元,5年内1470个社区成为“幸福社区”,让老百姓感受到幸福就在身边。
今年,武汉要把100个老旧社区打造成人人宜居的“幸福社区”,每个社区至少投入100万元,列入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中。(邹贤启、蔡华东、曹山旭、卢平川、余瑾毅、李卫中、严运涛、姚启慧、王哲)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刘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