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城建委严把入行门槛 倡导绿色环保
襄阳市城建委严把入行门槛 倡导绿色环保
让老百姓住的放心、安心、舒心
本网讯 通讯员邱玉报道:近年来,襄阳市城建委通过建立全市联网的统一建筑市场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和诚信信息平台,严把参与工程建设活动主体单位准入门槛,完善建设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并大力推进绿色节能环保建筑,让老百姓不仅住的放心、安心、舒心。
严把准入门槛 让老百姓住的放心
严把准入门槛是房产质量安全的第一道关。早在2011年底,市城建委就制定了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暂行办法,为建筑主体单位建立诚信档案,建立全市联网的统一的建筑市场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和诚信信息平台(简称“建筑市场管理平台”),严把市场准入关。
所谓建筑市场各方主体,是指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含房地产开发、代建单位)和参与工程建设活动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或单位,及各类注册执业人员、项目经理、监理人员等从业人员。
建筑市场管理平台主要采集、记录、发布、存储全市建筑主体,在经营、工程建设、信贷、赊购、纳税缴费等活动中形成的不良行为记录信息,为信用评价、建筑市场监管提供依据。
对纳入不良行为记录的建筑主体单位,其行为将通过网站进行公布并记录档案,作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重点进行检查或者抽查对象。外地企业将不良行为记录通报其工商注册所在地的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发包时,建筑市场主体不良行为正在受公示的,可限制其参加投标活动,评标专家、招标代理机构、建设监理、检测试验、工程造价咨询等中价机构和从业人员因不良行为正在受公示的,也在参与工程项目竞标中有相应限制。
此外,外地企业进驻襄阳时,需提供企业所在地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信用资料或信用评价资料。已进襄阳的外地企业,如有恶意欠薪、拖欠工程款、发生三级(含三级)以上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偷税漏税抗税等不良行为,一律清出襄阳市场。
质量终生负责 让老百姓住的安心
质量安全是安居的基本保障。从去年10月起,市城建委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工程参建各方责任主体,从单位法人到具体责任人都全部记录在案,随同工程技术资料永久保存,从源头上建立确保建设工程质量的安全保障体系。
自去年10月1日起,凡新开工的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在办理施工许可证或下达开工令之前,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责任主体单位和责任人员均应签订《建设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并在市城建委备案、存档。
工程建设中,严格执行工程技术文件管理的相关制度规定,要求工程项目进展到哪一步,工程技术文件同步跟进到哪一步,工程技术文件与工程实体不同步或不一致,必须责令整改。
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前,各方责任主体也应递交1份《建设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与工程技术档案一并移交市城建档案馆存档。建设工程代建、工程总承包、第三方检测等相关质量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员,及参与工程勘察、设计、图审、施工、监理、建设、管理的各方责任主体,也要对工程质量进行终身负责。工程竣工后,工程竣工文件必须按规定送市城建档案馆归档,否则不予办理竣工备案和工程结算,情节严重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此外,在材料供应源头上,市城建委建立了市区范围内混凝土质量追踪和动态监管系统,使用商品混凝土的建设工程、相应工程质量检测单位,全部纳入混凝土质量监管系统管理。该系统投入使用后,混凝土生产线上安装实时监控混凝土配合比的“黑匣子”,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每一方混凝土出厂都有“出生证明”,使用单位使用在任何地方都要写入记录芯片以备查询,
倡导绿色环保 让老百姓住的舒心
居住条件的舒适度,不仅要求房屋质量安全,还要低碳环保、节能减排。
据介绍,近几年,襄阳每年新建建筑约300万平方米,这些建筑从建材生产到竣工投入使用,能源消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而且这个数字仍呈上升趋势。在今年的节能建筑面积目标任务中,要完成中心城区(含襄州、高新、东津新区)新建建筑执行50%节能标准居住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执行65%节能标准的低能耗居住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
7月1日起,襄阳中心城区新建民用建筑执行65%的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取代建筑节能50%的标准,并继续实行建筑节能“一票否决”,凡建筑项目节能设计不达标的,一律不得通过施工图审查,不颁发合格证,同时鼓励企业和居民开建绿色建筑。
此外,为了贯彻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引导全市建筑设计工作向着有利于绿色建筑设计方向健康发展,确保绿色建筑标识星级申报工作的顺利推进,市城建委成立了“襄阳市绿色建筑设计咨询服务中心”,为申报绿色建筑设计阶段星级评价标识进行申报代理,协助申报单位解决申报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