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荆州区城管局 美丽城市的守护者
“十二五”期间,荆州区城管局从成立初期到经历两次体制改革,始终坚持以“创建规范整洁、和谐优美、宜业宜居城市环境”为目标,以综合执法为载体,坚持以人为本,狠抓队伍建设,完善考评体系,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大硬件建设投入,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荆州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
城管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
2009年4月荆州区城管局成立,2013年、2015年经过两次市、区城管体制改革后,今年8月区委、区政府以“两办”的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理顺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机制的意见》,《意见》一是重点做实了两个政府层面的机构:区城管委和区控违办,由区城管委主导全区的城市综合管理日常工作,由区控违办主导全区的违法建设管控;二是厘清了城管局与属地镇办的权责。清扫保洁由镇办与环卫公司签订合同,城管中队的人和物全部下放镇办,日常工作由镇办安排,工作经费自2016年1月1日起由区财政直达镇办;三是提高了全区城市管理经费保障水平,工作经费正式队员按6000元/年、协管员3000元/年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协管员工资按25000元/人/年(含保险)的标准由区财政予以保障。
环卫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
一方面狠抓作业质量。将中心城区的保洁时间从早4时至晚7时30分延长为早4时晚10时,对金楚大道等交通主干道全部实行机械清扫,对荆中路等几条道路人行道由人工保洁改为机械洗扫,作业时间的充足保障和机械化率的提高大大提升了环卫作业质量;一方面积极推进环卫项目建设力度,根据荆州区实际情况,新建了1座中转站、改建了2座垃圾中转站、新建了1座三位一体的垃圾中转站、租赁2处大件杂物处理场和1处零星建筑垃圾填埋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从硬件上促进了环卫作业体系的高效运转。与此同时,还积极推进乡镇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垃圾转运改革工作。投入600万元修建了6座乡镇垃圾中转站,启动了弥市、李埠、太湖、八岭、马山的生活垃圾由中转站至集美垃圾发电厂的运输工作,每年平均投入100余万元购置垃圾桶和果壳箱,对破损的垃圾桶及时进行更换,共投入274万元购买了一批洗扫车、洒水车、对接车、吸尘车、勾臂车,机械作业率达到了45%。
市容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是在标准、措施和保障方面为城市秩序管理夯实基础。区城管委修订出台了《荆州区城市综合管理考核办法》和《一线城管队员绩效考核办法》,增加了被考核单位、调整了考核计分方式、调整了加扣分项目,将城管中队队伍建设纳入各镇办考核内容,进一步加大了奖惩力度。二是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管理标准不放松。坚持工作督导不放手。坚持巡查与整治相结合,坚持定岗与定责相结合。坚持考核与奖惩相结合,严格执行市、区两级检查考核奖惩制度,以奖促管、以罚促改、以区级考核争市级排名。
违法建设管控进一步加压
全区拆违控违工作历经了2011年至2012年“暴风骤雨式”的强拆和2013年至2014年“严防死守式”的管控两个阶段,到2015年城区周边大规模违法抢建的势头已得到有效遏制。2014年,该局在区控违办下设立了违法建设巡查、研判、拆除三个工作小组,专司违法建设的管控,从数据统计到法律程序到实施拆除,实行了高度统一,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荆州区城市建设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十三五”展望
“十三五”期间,荆州区城管局以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功能为重点,力求执法管理实现新突破,运作机制实现新发展,长效管理实现新举措,环境品位实现新提高,到2020年,把荆州区中心城区建成环境优美、秩序良好设施完善的宜居城区。
强化队伍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加强队伍的制度建设、人员管理、培训学习,力争在五年内培养出一支政治合格、作风过硬、执法规范、纪律严明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
理顺城市管理机制,实现城市管理常态化。深入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实现重心向镇办下移,管理到网格,完善考核机制,优化环卫作业机制,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
完善数字城管建设,提高城市管理工作效率。十三五期间,继续完善数字城管指挥中心信息普查、网格编码及建库、数据采集、系统建设。完善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平台管理软件建设与开发,加强案件流转机制建设,提高终端单位及时处置能力。
启动城市美化工作,打造亮丽整洁的中心城区。十三五期间,以建设“省级美好示范路”为契机,积极申报项目,狠抓落实,逐步将古城墙范围内街景街貌美化提质。(李涛、田蓉)
来源:荆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