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城建催生古城美丽蝶变
襄阳城区绿树环绕,环境优美。
这几天,虽然气温骤降,襄南景观大道施工现场却是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在第三施工区,市政工程总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正在铺设道路水泥稳定层,为春节前主干道通车做准备。襄南景观大道全长9.02公里,向东连接207国道,向南连接305省道,是市区连接外部的主要通道,也是城市重要的景观走廊。今年8月工程开始动工,今年年底前主干道可望全线贯通。
一年来,按照新城东进、旧城更新、“一心四城”、组群发展的战略,该市不断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着力打造具有襄阳特色的城市景观带、改善城市生态条件;加快推进城市新区建设和“两改”;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科学谋划一批民生工程,着力实施民生改善工程,打造宜居宜业的都市襄阳、绿色襄阳。
与襄南大道建设同步,今年以来,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2013年3月全线贯通”的建设目标,该市绘制工程形象进度图,倒排节点工期,保证了内环线工程建设快速有序推进。汉江三桥施工已进入攻坚阶段,工程滩桥部分预计在明年1月份全部完成,主桥部分预计在明年4月合拢。汉江五桥·唐白河桥、胜利街立交桥等工程建设也如火如荼。唐白河桥今年6月主体工程完工并交工验收。汉江五桥目前下构基础施工全部完成,上构箱梁安装施工正按计划推进,按合同计划可在2013年4月以前贯通。胜利街立交桥正全面加快桥梁桩基施工,计划2013年3月建成通车。此外,去年3月开工建设的内环线南段道路工程,计划今年年底主车道建成通车。
今年以来,该市不断加快建设城市交通设施,构建城市骨干交通体系,拉开城市框架,延展城市空间。按照“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发展目标,结合“一心四城”城市空间布局,该市大力推进内环、外环等城市环线以及一大批市政项目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时,重点抓好内环南线、东线等70个交通路网项目建设,推进国道绕城工程、城市桥梁工程、断头路打通工程、长虹路综合整治工程和主次干道刷黑工程,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截至目前,长虹大桥襄城桥头转盘改造、余家湖7号路铁路交越工程、汉丹东路、邓曼路等69个建设项目已经完成,38个项目正在施工。
备受市民关注的公交襄城东街站台改造工程接近尾声。今后,公交车不再占道上下客,省一建门前的交通拥堵问题有望得到有效缓解。市城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按原定计划,今年市区将新建改建20处港湾式公交站台,目前实际已建成30处,包括长汉路2处、汉江北路16处、内环西线北延伸段4处、清河路6处和四中对面2处。
与此同时,春园路、大庆西路和长虹路人行道改造工程正加速推进,计划年底完工。据悉,这是今年市政府投资工程重点项目,也是市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项目。这次改造,将对春园路和大庆路人行道的路沿石进行更换,重新铺装人行道,更换统一的检查井盖、座,修复破损路口,还将把两路沿线公交站台改造为港湾式,其中春园路改建6个,大庆西路改建7个。长虹路人行道上将重新铺装仿石砼砖,统一更换检查井盖、座,并修复破损的路面,新建树池、盲道无障碍坡道等道路附属设施,增加垃圾桶、指路牌、自行车架、座椅等公共服务设施。
大力实施民生改善工程。该市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科学谋划一批诸如港湾式站台、人行道改造之类的民生工程。计划完成清河路等29条道路改造,目前已完成20条道路改造,有7条道路正在施工,除跨年度项目外,其余年底完工。新建3处过街通道,计划新建改建20处港湾式站台,实施40条背街小巷硬化、亮化、绿化工程。同时,主城区29个防汛排涝项目建设同步推进,配套完善城市排水管网。其中,23个防汛排涝项目已完成,排水管道与其他管线交汇井改造已完成9处,市区积水路段综合改造已完成13处,米公泵站事故溢流口改造已完成,牛首一号泵站正在施工。
大力实施城市品位和形象提升工程。市区段汉江风光带(一期)夜景亮化工程全部建成。汉江女神、孔明灯、襄阳书、紫薇花灯……这些或古典或现代的文化元素,在夜景亮化工程中一一体现。今年以来,该市坚持“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绿化理念,深入开展城市森林生态建设工程,着力构筑彩化香化生态景观、沿江森林生态景观、自然林地生态景观、历史文化生态景观、园林生态绿化景观等“五大景观体系”。出门见绿,转身即景。目前,襄阳森林覆盖率达到42.62%,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在12月6日召开的第二届湖北省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会议上,襄阳被授予“湖北省森林城市”称号。
大力开展以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两改”为重点的城市建设工作。目前,武商襄城购物中心、檀溪商务中心、恒大名都等项目加快进程,城市综合体、区域总部和专业市场建设快速推进;樊城长虹大桥至月亮湾公园·滨江片区改造项目、新襄棉片区改造项目、友谊街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九街十八巷项目等也正加速推进。随着这批城市“两改”项目的陆续推进,市民生活品质将实现大幅提升。
山更青,水更净,城更绿,车更畅,生活更便利。一座充满活力的开放之城、功能先进的现代之城、古韵新风的特色之城、山水秀美的生态之城、人民满意的宜居之城呼之欲出。
【关键词】
路线图计划
市委、市政府把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化城市能级的各类项目的组织实施、资源配置、责任分工、实现路径全部具体化,将“都市襄阳”建设规划化、项目化、工程化、路径化,制订了《2012—2016年推进中心城区城市建设项目工作路线图》。这张路线图是引导外来投资在项目上聚焦、是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是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工作布置图。
3月17日召开的都市襄阳建设动员大会发布了2012年至2016年推进中心城区城市建设项目工作路线图。
按照路线图的要求,未来5年,该市中心城区围绕拉开城市框架、打造城市景观、城市“两改”及新区建设、打造民生工程四个重点,共安排城建项目948个,总投资1779.19亿元。其中,今年该市安排实施的307个项目中,涉及拉开城市框架的项目有16项,总投资30.17亿元;涉及打造城市景观带项目58项,总投资46.79亿元;涉及城市“两改”及新区建设项目91项,总投资266.33亿元;涉及民生工程的项目142项,总投资39.61亿元。
畅通工程
围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市民出行条件,加快城市路网建设,今年该市大力推进37个总投资9.36亿元的城市路网项目,加快推进长虹路综合整治、断头路打通、主次干道刷黑、人行道改造、港湾式公交站台改造等工程,全面优化城市交通环境。力争通过3至5年努力,让市民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让市民切身感受到都市襄阳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
今年以来,该市不断完善城市路网,打通断头路。计划完成清河路等29条道路改造,目前已完成广电西路、汉江北路樊城段、长汉路、荆州南街、运动路等20条道路改造,有7条道路正在施工,除跨年度项目外,其余年底完工。新建3处过街通道,内环西线北延伸人行地下通道、铁路文化宫过街天桥和再尔广场过街天桥正在加快施工,确保年底前主体工程完工。开工建设长征东路清河桥、富康路清河桥。目前,长征路清河桥已完成总进度的50%,富康路清河桥已经启动工程方案设计工作。
实施40条背街小巷硬化、亮化、绿化工程。督办40条背街小巷硬化、亮化、绿化任务,目前已基本完成,正在作收尾工作。改造人行道15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南街、前进路、中原路、荆州北街等11条道路人行道改造17万平方米。
城市“两改”
把“两改”过程变成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形成新区、新城、新产业。该市坚持将“两改”与改变城市面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相结合;与改善市民居住条件、优化人居环境相结合;与推进城市功能区、实施城市中心社区建设相结合;与修复改造传统文化街区、传承历史文化、突出城市特色相结合,做到改造一个片区,形成一个主题社区,避免同质化。各县(市)也要结合各自实际,加快推进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
今年3月29日,市政府与4个城区签订了《2012年城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了29个“两改”项目,分别是:沿江(沿山)滨水项目7个、城市节点项目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15个。其中襄城区7个,樊城区12个,襄州区5个,高新区5个。目前29个项目中已经开工建设的有8个,已完成法定程序进入房屋征收阶段的有4个,已编制规划方案经市规委会审查通过即将启动的有4个,正在编制或修改完善规划方案的项目13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000亿元,已经有27个项目签订了投资框架协议。
城市生态工程建设
“山、水、城、洲”是襄阳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也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今年以来,该市以城市生态工程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具有襄阳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带,形成丰富完备的城市生态功能系统。
加快实施主城区岘山森林公园等11个生态景观项目,启动建设汉江、南渠和小清河生态廊道,推进汉江一桥至鱼梁洲段整体开发,打造“亲山近水”的城市生态景观,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85万平方米。今年,该市组织实施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共30个,示范项目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应用面积(折合后)166万平方米。其中:已竣工投入使用的项目21个,应用面积100万平方米。
推进节能减排,着力改善环境。目前,主城区环境保护项目已完成张湾片区污水截污干管工程,建成余家湖污水处理厂、隆中截污干管和泵站、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处置示范项目,县(市)污水处理厂已全部建成。
【高层声音】
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走绿色发展、绿色繁荣之路,建设“绿色襄阳”。——省委书记李鸿忠
以新型城镇化为牵引,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要大气魄、大手笔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
作为一种发展理念,“绿色襄阳”要为“产业襄阳”“文化襄阳”的发展,为“都市襄阳”的建设提供理念性的规则和原则,明确经济发展转型中派生出的新产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
建设“绿色襄阳”,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的道路。这是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必须贯穿于建设“四个襄阳”的全过程。——市委副书记、市长别必雄
【媒体聚焦】
暮色里,汉江卸下素装,更显妩媚——江上往来的是被霓虹灯装点的游船,岸边的古城墙和古牌坊也披上了幻彩的衣衫,游客和市民放飞的各色孔明灯在汉江上空闪耀着星星点点。山与水,构成了襄阳的自然景致,与众多的大江名川相比,它们另有一番朴素的美,其中的韵味值得你慢慢发现、细细品味。——《人民日报》
襄阳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上曾有过800年的辉煌,多次成为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中心。历史学家严耕望曾评价,这里的繁华“犹先秦之邯郸、明清之秦淮”。如今,襄阳提出建设“四个襄阳”:产业襄阳、都市襄阳、绿色襄阳、文化襄阳。一种早已积淀在历史文化名城心中的梦想再次迸发出火热的豪情。——《半月谈》
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青山、绿水,是襄阳的最大优势,也是襄阳人的骄傲。近年来,为了保护一江清水、十里青山,襄阳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循环经济,大力发展节能低碳产业,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保住绿水青山。绿色低碳让千年古城襄阳焕发了生机与活力。——《经济日报》
【市民感言】
市人社局田伯韬:市委、市政府领导着眼长远建设东津新区,这个宏伟规划立足于区域性都市建设,冲破了城区发展现状的束缚,为襄阳绘就了一幅非常美好的发展蓝图。
襄阳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陈善忠: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广大市民对城市品位、生活的便利度,城市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以来,该市围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坚持绿色发展,打造五百米见绿、一千米见园、两千米亲水的城市生态景观,促进城市与山水、江河、绿地和谐共生,努力在促进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上实现双赢,让市民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实惠。
市公交总公司余昆:优美的山水风景、城市景观只有与实实在在的城市融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绿色襄阳。近年来,该市通过推进都市襄阳建设,实施一批景观建设项目,既充分彰显了襄阳的城市特色,又完善了城市的功能。随着一批城市景观工程、城市绿道建设等生态建设项目的逐步推进,相信一座更加充满现代气息的生态城市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市教育局陈建波: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是城市建设的根本所在。今年以来,该市大力推进城市畅通工程,虽然城市车辆越来越多,但总体交通状况明显改善。不仅如此,该市还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拓宽了城市框架,襄阳的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作为一名襄阳人,我们感觉更多的是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底气、自豪和自信。(来源:襄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