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襄阳正文

襄阳:新襄棉职工将圆“新居梦”

2013-04-02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住在襄阳最繁华的地段,却是蜗居。”“阴暗、潮湿,白天也要点灯才看得见”“卫生间、厨房都是几家共用”“巴不得早点搬走。”“居民们都同意拆迁,对旧城改造的支持率高达96%以上。”——新襄棉职工将圆“新居梦”

    3月26日上午,雨后放晴。走进即将被征迁的樊城区新襄棉家属院南院,只见坑坑洼洼的路面上到处是污水。

    “下水管网老化了,下点雨就积水,没有一个星期水下不去!”住在院里已有30多个年头的范秀兰大妈皱着眉头说,这片家属院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么多年从来没有维修过。

    随意搭建的鸡窝、狗窝,住户种的小菜园,墙上蜘蛛网式的电线,楼道和空地上堆满的杂物……环视家属院内,到处脏乱不堪不说,安全隐患也是随处可见。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居民们吃的苦头可想而知。

    一想到马上就可以告别这些危旧房屋,范大妈皱着的眉头立刻舒展开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么破的房子可以换套新房子,谁都愿意啊,我们老两口在这小房子里住了大半辈子了,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新房!”范大妈开心地说,她和老伴这两天在家里正忙着把行李分类打包,巴不得早点搬走。

    院内的居民们说,襄棉家属院的许多住房都是由“母子间”改建的,纺织企业女工多,为方便女工照顾孩子,过去厂里建设了“母子间”,后来在此基础上改建成了职工住房,条件都很简陋。

    70岁的王永健住在范大妈家楼上,几十平方米的房子里挤着一家8口人。为了拓展空间,王大爷在家里搭了个小阁楼,已是70岁的老人了每天还要爬高上低。“住在襄阳最繁华的地段,却是蜗居。多少年了,我们一家盼着能改善居住条件,住上敞亮的新房子。”王永健说,原来还担心征迁后会搬到很远的地方,后来,汉江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来家属院宣传政策时,告诉大家已确定就近建设安置房,将来的房子会比现在大。
 
    “我们这栋楼还是襄棉当年的‘干部楼’,条件算好一点的,你看看旁边的几栋楼,完全是筒子楼,阴暗、潮湿,白天也要点灯才看得见,房子面积平均只有30平方米左右,卫生间、厨房都是几家共用。”王永健说,襄棉的职工们做梦都想住新房。这次改造,城市品位提高了,居民生活改善了,家庭也和谐了。

    家属院住户刘显扬对征迁工作也是举双手赞成。他说,家属院里天天鸡飞狗跳,环境太吵了,老人们经常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新襄棉片区房屋评估这个月22日启动以来,居民们十分配合,我们仅用了4天就完成了257户居民房屋的评估,按这样的进度,原本计划半个月完成的评估本周内就可以收尾!”汉江街道党工委书记曹启洪说,新襄棉片区旧城改建项目一期需征收3家单位和417户住宅,征迁工作开始之前,他们逐户发放了调查问卷,居民们都同意拆迁,对旧城改造的支持率高达96%以上。

    曹启洪说,新襄棉片区旧城改建项目安置房就建在建设路钱塘100附近,今年7月就将动工建设,30多层的电梯房共有65、80、95、115、130平米等不同面积的户型,小区还配套建设有文化广场、学校、幼儿园、医疗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安置小区建成后,拆迁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都将得到极大提升。

    【记者手记】

幸福触手可及

    新襄棉家属院南院就在武商、沃尔玛后面,看着门前现代化的高楼,这里的居民每天都在期盼着通过拆迁改善居住条件。

    其实,在我市,新襄棉职工家属院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房子密度大、使用年限久、房屋质量差、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等,几乎是许多破产企业家属院存在的共同问题,“牵手房”、“靠背房”、“筒子楼”比比皆是。

    开展城市“两改”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群众所盼。随着城市“两改”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相信,大量长期居住在棚户区、城中村、老旧小区的居民将走出简陋落后的生活环境,享受到现代都市的幸福生活。(来源:襄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