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需要碧水为伴
1月9日至16日,本报推出《乡镇污水去哪了》系列报道,从总体数量、运营状况、资金瓶颈、排污费征收、远期规划、专家学者建言六个方面,对我省乡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生产和运营进行深度剖析,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事情起源于2016年11月初,我们从相关部门获悉,全省927个乡镇,仅有153座已建成的乡镇污水处理厂,且主要集中在三峡库区、丹江库区及江汉平原地区。
其他没有生活污水处理厂的乡镇,它们的生活污水排向了哪里?经多方努力,我们从相关单位获取了乡镇污水处理厂的分布、运营以及未来规划等准确信息,之后按图索骥,兵分两路实地采访。
走进田间地头,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不少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处于间歇运营或停运状态。有管网不配套的原因,有资金瓶颈的原因,有思想观念的原因。
历时半个月,我们实地踏访了数十座已建或在建的乡镇污水处理厂,采访政府部门领导、污水处理厂负责人、专家学者以及普通村民共计百余人,记录了两万多字的采访笔记。
报道带有舆论监督的性质,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确立的报道定位是,既要客观准确地反映实际问题,引起社会重视,更要积极努力探索破解这一难题的路径,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给领导决策参考。
共计7篇的系列报道初稿完成后,后续环节精心打磨、讨论,最终精简为6篇。
报道刊发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省政府相关领导指出,这组报道看上去是舆论监督,但很有建设性,会推动这项工作顺利开展。网友“麻雀”留言:“乡镇污水处理厂,规模虽小,但五脏俱全,需配套的管网、工艺、机器维护、处理物的再处理等,缺一不可。”网友“克里斯蒂亚诺”留言:“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不能只要‘面子’(地上厂区建设),不要‘里子’(地下管网建设)。只有双管齐下,才不会晒太阳。”(彭一苇、赵峰)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