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宜昌正文

当阳: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惠万民

2014-02-13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在润物无声的“惠万民”行动中,当阳市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整合资金,创新机制,破解难题,对农村的垃圾处理、安全饮水和污水排放等群众反映强烈、亟需解决的事情,真抓实干,努力打造美丽乡村。

  近日,记者走进当阳农村,感受这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加速度”,见证村民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

  垃圾“进城”“住进”垃圾处理场

  2月7日上午,当阳市庙前镇新建的垃圾压缩中转站门前,数十辆垃圾清运车忙碌有序,一车车从各村收集来的生活垃圾倒进压缩池后,负责人张大新娴熟地启动压缩机,将满池的垃圾压缩后,再装上一辆大型垃圾转运车,转运到当阳市城区垃圾处理场。

  55岁的张大新,每周二、周五在压缩站上班,其余时间就开着自己改装的拖拉机在集镇收集垃圾屋(池)里的垃圾。他说:“过去,全镇的生活垃圾有的倒进山洼,有的倒进水沟,现在让垃圾‘进城’集中处理,农村变得更干净了。”

  2013年,当阳市以“三万”活动为契机,编制了《当阳市城乡统筹规划》。当年就筹集社会资金近4亿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分别为河溶、淯溪、草埠湖、半月、王店等7个乡镇建起了垃圾压缩站。同时,为10个镇(办事处)分别配送一台垃圾清运车,扶持全市155个村新建4482个垃圾(屋)池,配

  备2000余个垃圾箱、244台清运车,组织了1000余名清运工。相关部门还对首批垃圾中转站操作员、管理员进行了培训。形成了“户分类、组收集、村清运、镇中转、市处理”的一条龙处理模式。

  自2013年6月,乡镇垃圾压缩中转站投入使用以来,当阳城区垃圾处理场已“吃”进农村生活垃圾2000余吨。

  今年1月21日,宜昌市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现场会在当阳召开,来自13个县市区的50多名代表现场观摩,学习当阳经验。

  自来水“下乡”城乡同饮一库水

  当阳市草埠湖镇符台村,村民张道雄拧开家里的自来水龙头,一股清澈的巩河水缓缓流出。他说:“‘三万’活动最大的实惠就是让我们和城里人一样,喝上了清甜安全的巩河水。”

  这是一个离当阳市城区40多公里的乡镇。过去,村民生活用水大多来自地下和堰塘,安全饮水问题十分严重。

  当阳市委书记郑廷贵说:“安全饮水是关乎群众健康的最大问题,一定要克难攻坚,想办法、筹资金,把这项民生大事做好,让优质的巩河水流进农民百姓家。”

  2011年底,该市将“延伸巩河水供水管道至乡村,让全市城乡居民同饮一库安全水”纳入当年市政府承诺为民兴办的十件民生实事。

  近年来,当阳不断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坚持以城带乡,以城市优质水源地巩河水库为源头,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管网延伸,先后将城区自来水管网延伸到7个镇及所辖村。投资1.3亿元兴建引巩复线和水厂扩建工程,使日综合供水能力提高到10万吨,初步实现了全市城乡饮水“同源、同网、同质”的目标。

  2013年,宜昌市委副书记王兴於在开展“三万”活动调研时批示:当阳“城乡供水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探索。《当阳“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有效实践》还被省委《调查与研究》和宜昌市委《参阅件》刊发。

  目前,当阳已有30万多人吃上了安全卫生的巩河水,90%以上农村安全饮用水问题得以解决。

  生活污水“集合”科学处理进渠

  2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王店镇木店小区,一个占地200平方米的污水处理站仅用1米高的护栏围住。农户张华的家与这里相隔仅10来米,他说:“以前小区140户农户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到屋门口的深沟里,现在都要先通过污水处理站生物处理后排放,也闻不到一点异味了。”

  随行的环保总工程师孙勇介绍:这个污水处理站日处理能力60吨,采用最新生态污水处理技术,不需运行费用,处理后的水质达到一级排放标准。

  木店村党支部书记韩成发也谈到:“村里争取近100万元资金,将污水管网全部铺设到位,保证了生活污水全部收集进站。”

  生活污水处理是新农村建设的头等难题。当阳市结合镇村实际,按照源头消减、资源利用、因地制宜、维护简便、统筹城乡的原则,加大财力投入和科学技术支持力度,分类实施污水处理。

  对于相对集中的小区、居民点,该市建设人工湿地、净化塘等污水处理设施,通过生态技术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对于相对分散、偏远的村落,该市通过鼓励农户建设沼气池、实施“一池三改”等办法收集污水,减少排放;同时,逐步落实污水干管铺设、沟渠清理任务,保证污水排放畅通,集中到城区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

  目前,该市借新一轮“三万”东风,筹资100多万元为王店镇木店村、淯溪镇勤丰村、草埠湖镇高台村、半月镇龙台村等4个连片居住点建设了污水处理站,进一步改善了流域水体水质和生态环境,提高了城乡居民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