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武汉正文

武汉:江夏街头,感受和谐城管

2013-05-28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在国内多个城市,城管与流动摊贩冲突不断。

  但是,走进如今的江夏城区,处处整洁有序,城管与摊贩的关系十分融洽。

  最近两个月,记者多次走入江夏,切身感受这种少见的“和谐城管”。

  昔日被打菜贩赞城管

  4月15日上午9时许,兴才路菜场,靠近江夏第一小学前门的第一个菜摊,摊主邓春平忙着称秤,收钱。“我原来很恨城管。因为他们根本不把我们当人,到处撵。”邓春平小时因“江湖义气”触犯刑律,坐过10年牢。出狱后,邓春平收敛戾气,做起卖菜生意。妻子在外打零工,女儿因病常年住院,一年看病花费20万元。“为了女儿治病,我每天4点起床贩菜,晚上12点才能回家。”

  2010年8月4日上午10时许,邓春平占道卖菜遭城管围殴,一气之下到江夏区政府门前喝农药自杀,经紧急抢救才保住命。

  今年4月3日,城管局长范汉斌专程赶到他的菜摊慰问并致歉,表示“城管与摊贩人格是平等的,双方的工作都是城市的组成部分,不准驱赶、打骂”。邓春平说:“我愿意接受道歉。以前,他们不仅对我,还对提篮卖菜的老人动粗,我看见就想冲上去拼命。他们现在变好了,有时还帮卖菜的老人找个好地方。”

  消夜摊点成江夏夜景

  4月27日晚6时,古驿道美食夜市。夜色渐深,右侧第二档的王虎夜宵摊人气渐旺。

  王虎是下岗职工,今年40多岁。他告诉记者,2011年前,一直与妻子沿街经营夜宵摊点,经常被居民投诉,被城管撵。“那时每月要交30元占道费和30元卫生费,不然没地方摆摊。”

  2011年冬天,城管通知外面的夜宵摊搬到古驿道美食夜市,除卫生费外不收任何费用。摊贩每月抓阄排位次,很公平。下午5:30进来摆摊,城管每天都来维持秩序。

  正说着,一名城管队员拿着本子走了进来,见王虎正与客人谈事,远远望着等回话。王虎向他挥挥手:“我有点事,你先到后面转一下。”那名城管点点头,去了下一摊。“他是收卫生费的,每天一块钱,每月底一次性收。”王虎认为夜宵垃圾很多,交卫生费合情合理。

  古驿道美食夜市原是一片空地,江夏城管投入300万元建设公厕、外墙等设施,白天租给驾校作为练车场,下午5:30后无偿提供给摊贩经营。城管在夜市院墙上安装了霓虹灯,地面用新型油漆材料粉刷,没有一点油污。城管还为摊贩统一配备卫生垃圾桶,派清扫保洁队对夜市产生的垃圾及时清理,保证垃圾日产日清。

  古驿道美食夜市共有77个摊点,收纳了江夏城区绝大部分流动餐饮摊贩,夜市生意很好,已成为江夏夜生活一道靓丽风景。

  擦鞋修鞋集中经营

  5月17日11时许,江夏人民医院对面的四贤路便民服务点,5位残疾人鞋匠正埋头修鞋。

  鞋匠刘师傅今年49岁,修鞋已近30年。依靠一个鞋摊,刘师傅除了养活自己,还要供养没有收入的老娘和正在读高中的女儿。

  “我租不起门面,只能在街头摆地摊。”他说,以前自己每月交50元占道费,撑个雨阳伞在街头谋生。“摊子经常被砸,工具经常被收。”2011年初,城管部门与新华书店做工作,在院墙边建了面积约1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点,依墙搭了个雨阳篷,5个修鞋摊搬进来。“进入这个便民服务点,占道费免了。由于集中经营,生意也比以前好。”

  对城管的服务,刘师傅心存感激,还有新的要求:“我的手脚不方便,每天把工具搬回家很费事。如果在篷子前面装一个门,我就不用将这些工具搬来搬去,那就更好了。”

  据了解,江夏城管在人流较多的路段,设了10多个便民服务点。每个点上搭建雨阳篷,容纳擦鞋修鞋摊贩免费经营。

  在兴新街与四贤路交叉口,有一处搭着雨阳篷的便民服务点,里面有两位婆婆正在摆摊擦鞋。

  62岁的张明英头发花白,她告诉记者,丈夫去世后,自己没有别的收入,一儿一女都没有固定工作,自己在街头擦了13年鞋。“以前到处收费、到处被赶。现在,进了这个点,就不用担心了。”

  闹市夜间允设百货摊

  5月18日晚6时许,兴新街小商品夜市,陈江生的袜摊摆在靠近中百仓储超市入口人行道上。进出超市的顾客时不时停下脚步,顺手买一两双袜子。

  兴新街是江夏城区最繁华的地段,中百仓储、武商量贩、宜佳等大商超扎堆,人流量很大,是流动摊贩喜欢扎堆的地方。记者发现,兴新街夜市有300多个摊位,大部分摊主是下岗职工。尽管百货摊贩数量较多,但市民行走自如,交通秩序井然。

  陈江生讲,自己今年40多岁,是下岗工人,一直与妻子一起靠卖袜子为生。以前,摊贩们在兴新街随意占道,经常为“争地盘”结帮争斗。城管收了占道费,却放任不管。一些人将摊子摆到马路上,经常导致交通受阻。

  2011年3月初,城管规定,每天下午5:30至晚上10:30,兴新街两边人行道可以摆摊设点,不收任何费用。每个摊位的长度不得超过4.5米,在规定时间外不得出摊。

  城管让小商品夜市合法化后,陈江生的摊位由以前的20米缩短至4.5米,但他仍然非常高兴,也特别珍惜。他与几个摊贩创办夜市协会,帮助城管维持秩序,制止提前出摊占道。“政府为我们提供生存空间,我们不能让少数摊贩坏了规矩。”

  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空间

  5月22日上午11时许,东港四巷菜市,女摊贩金桂忙着称秤。菜市前面是东港街,距江夏小学约60米。时值学生将要放学,许多家长来接孩子,顺便在小巷菜市买菜。

  48岁的金桂说,她以前是菜农,土地被征用后靠摆菜摊养活一家,目前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

  在东港四巷菜市,与金桂一起做生意的约有200人,多为失地农民和近郊的菜农。“3年前,城管见菜摊就踩。我们像乞丐一样,被到处赶。现在他们允许我们在小巷里经营,且不收摊位费。只要不越过他们划的黄线,他们都不干预。”

  在东港四巷门口,城管队员官华东带领3名协管员维持秩序。他告诉记者:“我干城管上十年了,发现一点规律:靠提篮小卖谋生的人,不把早晨带进城的菜卖完,是绝不会回家的。与其把他们赶上大马路,不如在背街小巷给他们一个空间,让他们早点将菜卖完。”

  江夏城管一中队队长陈小林介绍,江夏城区有纸坊大街、宁安路、兴苑街、东港街、关山桥、复江道等6条主干道。2011年前,街上全是摊贩,车辆行人很难通行。最近3年,城管在这些街道旁边人流集中的小区,建立7个便民菜市,全部免费提供给弱势群体经营。

  陈小林称,除上述7个便民菜市外,江夏城管还划定兴才路等背街小巷为合法临时占道卖菜区域。“2000多个菜贩有了安身之所,大路上的秩序就好管了。”(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