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襄阳正文

襄阳:科学规划描绘古城嬗变宏图

2014-03-17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科学规划,描绘古城嬗变宏图
——襄阳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报道之二

    东津新区面貌日新月异,老城区改造如火如荼,农村新社区更美更舒适……今日的襄阳,正经历着快速建设期;明日的襄阳,将更加宜居宜业,生活将更加舒适和便利,这一切都源于科学的规划。

  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一座有特色、有文化底蕴、有现代气息的品牌城市正在嬗变重生。

  建新区,高起点定位

  春节期间,东津新区内环线九号下穿通道降水工作并未停息,项目部安排专人负责抽排水施工,保证降水效果。2月8日,当多数市民还沉浸在祥和的节日氛围中时,下穿通道的施工现场已是一片繁忙景象。

  这里是一个宏大交通架构的施工现场。内环线是襄阳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条环线,在环线形成之前,襄阳除了市中心之外,各个片区都比较独立,直接造成了资源的流动单一。内环线通车后,将形成一个网状的“一心四城”矩阵,不仅可增强对内的资源分配效率,还将吸引外部资源,让东津新区因内环而兴,借内环而旺。

  不仅交通架构规划科学,新区内的建设也同样高起点定位,进行了科学规划。

  按照襄阳市空间战略发展规划和东津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东津新区先后编制完成了2个总规、3个控制性详规、8个专项规划、3个项目规划。东津新区坚持每一寸土地在规划指引下开发,每一寸建筑在城市设计下建设,每一个项目在创意引领下推进,更加突出绿色、低碳、环保、集约等科学发展理念,用先进的规划来引领新区的建设与发展。

  在科学规划的引领下,东津新区高起点定位,按照218平方公里、167万人口规模,全域构建“一核两轴五廊两园九区”的空间布局;起步区按照34.6平方公里、40万人口规模规划设计,构建“一核三区三轴五带”的空间结构。

  实施生态引领策略,构建城市新型生态基础设施系统;实施交通支撑策略,构建快慢并举的道路交通体系和公共交通系统,打造捷运机动城市;实施产城融合策略,打造中央商务区和东津古镇片区,培育汉水滨江现代服务业和东环线产业带,构建传媒会展、旅游商贸、科技总部三条走廊,建设创意传媒、科技创新、医疗卫生、城市会展、文化、奥体休闲等六大中心;实施文化提升策略,传承历史,整合提升,创新拓展,打造区域多元文化融合的产业集群,形成兼具地方性与国际性的特色休闲区域和都市文化旅游区。

  位于汉江与唐白河交汇处的东津新区中央商务区,依托优良的水系资源及区位优势,未来将打造襄阳国际财富智慧岛。东津塔、明灯塔、襄阳花三大主题地标建筑也将临江而立,成为两江交汇处的标志性景观。而图书馆、科技馆、规划展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欢乐水岸和渔人码头等公共设施也会沿水展开,为新区的发展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

  滨江文化带沿线则以文化休闲建筑为主体,形成丰富多样的低层空间界面,分布大剧院、市民中心、美术馆、城市馆、滨水天地。未来随着这些公共设施建成,市民的幸福指数将大大提升。

  改老区,凸显文化内核

  襄阳的老城区改造,其规划则更倾向于凸显文化内核。

  2012年,市政府与襄城、樊城、襄州、高新四个城区签订了29个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项目责任书,要求用3-5年时间完成29个“两改”项目建设。这些项目将拆除905万平方米的老旧棚户区房屋,改善近5万户市民的居住条件,建设安置房809万平方米,开发新增1709万平方米的房屋,打造一批城市综合体,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襄阳“两改”的号角嘹亮吹响。

  进入2014年,“两改”项目的主战场樊城区的蝶变逐步显现。建设高档社区,使广大市民告别低矮棚户,住进现代新居;为城市管理和服务提供更好的硬件条件;畅通交通组织,提升城市形象;保留、恢复和重建历史会馆、商业街巷和历史建筑,传承文明、彰显特色;精心设计打造19公里汉江、小清河沿线天际轮廓和滨水设施,体现“都市之美看樊城”,高水平规划和建设片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现樊城重商、宜居、宜人、宜业特色。

  与此同时,城市景观也大幅提档升级。引水入城、显山活水和汉江岸线、城市道路景观建设……让市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享受到灿烂阳光,呼吸到新鲜空气。

  而襄阳厚重的文化底蕴也在科学的规划下,展现出勃勃生机。连接古城墙、修复古城楼、打通护城河,将逐步恢复古城历史文化风貌。九街十八巷、友谊街、商业会馆等历史文化街区将得到保护与改造。解佩渚生态湿地公园、陈老巷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项目,将留存住城市的记忆。

  新农村,彰显特色品牌

  白云生处,紫薇环绕;现代农业、双沟引领……近年来,我市的乡村逐渐打响了自己的品牌,让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为之迷醉。这些品牌的形成,同样源于科学的规划。

  高低不同的立柱组合,伴着灯光的闪烁,展现出音乐的律动,远远望去仿佛一朵朵盛开的紫薇花。驱车驶过襄城尹集乡的中华紫薇园“门景区”,如画景致接踵而至。夹石带土、千姿百态的古桩紫薇气势恢宏,盘根错节、身形曼妙的对节白蜡婀娜多姿,香樟、美人蕉、玉兰、木槿……在万物凋零的冬季,纵然没有春日的繁花似锦,这占地万余亩的园林景区内却别有一番古朴典雅的风韵。

  中华紫薇园由襄阳宏林集团投资开发,2010年7月开始建设,2013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园区总体规划面积15000亩,项目总投资约28亿元,依托科学规划,景区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最大、品种繁多的专类植物园区,预计日均接待游客2万人。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宏林集团担当了投资主体,建设白云人家社区,发展花卉苗木和休闲旅游业,探索了一条城郊地区新社区建设的路子。让名不见经传的尹集乡青龙村摇身一变,成为今日美丽、富饶的“白云人家”。

  2013年,我市着力构建整镇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格局,着眼建设“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全局,按照城乡一体、四化同步的要求,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顶层设计,构建了中心城市、中等城市、特色镇、新型农村社区“四位一体”的城镇体系,科学编制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空间布局规划。

  在规划引领下,我市着力探索各具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针对全市农村腹地广阔、发展水平不同、资源条件各异、村情千差万别的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区域进行试点示范,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路子。(熊丹青)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陈紫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