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以城带乡 城乡互动
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发展进程
——2014上半年宜昌市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阶段性成效
本网讯 通讯员王萍报道:宜昌市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地处湖北西南部,下辖五区三市五县,总人口415万人,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宜昌市在推进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暨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以下简称“一体化”),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创建“美丽家园、清洁乡村”活动的实施意见》(鄂办发〔2013〕26号)文件精神,以“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活动为载体,以改善城乡环境面貌,以示范乡镇为引领,强力推进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发展进程。
宜昌市城市管理局在推进“一体化”进程中,充分发挥行业特点,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宜昌市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考核标准》,并将考核结果与各县市区城市管理工作相结合。经过近一年多的努力,全市乡镇基本建立了“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工作机制,较好地改善了乡村环境卫生面貌。上半年,市城管局专项工作组对各县市区“一体化”推进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考核,远安县、夷陵区、当阳市、枝江市、兴山县、宜都市“一体化”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各县市区推进概况
宜都市利用“六有”构建“一体化”新格局(即:有组织领导、有运行体系、有资金保障、有市场体系、有长效机制、有后续推进),从加大投入、加强考核、加大宣传方面推进“一体化”工作,环卫市场化运行机制逐步形成,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较大,截止目前共投入2285万元用于设施体制建设。已建“一体化”示范镇1个,其中:枝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到位,环境卫生整体情况良好。
枝江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改善生态环境、完善长效机制为目标,以三级职责管理为手段,组成198个工作组进村宣传,实行政府主导、乡镇主抓、农户主体运行模式。采取以奖代补市、镇两级政府共同承担,先后投资4600万元加大了对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环卫设施数量基本能满足垃圾产生量的需求,每个乡村配备2-3名清扫保洁员。已建“一体化”示范村3个,按照每50户配备1名清扫保洁员。其中:董市镇周湖村,整体情况较好,村容村貌整洁、房前屋后干净。
当阳市环境卫生作业经费采取市级财政补贴,乡镇财政承担的方式,政府先后投资1634.5万元新建了一批环卫基础设施并对旧环卫设施进行提档升级改造,垃圾收集延伸到乡镇实现无缝对接,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率达95%,乡镇垃圾转运站覆盖率达70%。已建“一体化”示范村2个,其中:草埠湖镇高台村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体化”推进工作效果明显。
远安县政府以“三个舍得”和“五个到位”(即:舍得资金、舍得精力、舍得人力,保洁队伍落实到位、基础设施配备到位、垃圾中转站建设到位、市场化运行体系到位、考核督办责任到位)全面推进“一体化”工作。投资2032万元,专项用于新改建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并将该工作纳入乡镇“一把手”绩效考核范畴,“村清扫收集、镇集中管理、县清运处置”三级环卫“远安模式”体系基本形成,实现了全县境内基本无“白漂”目标。垃圾池管理全部实行了网格化编号管理,乡镇垃圾收集全部实行了市场化运行模式,垃圾转运站清运全部由县城管局统一管理。已建示范镇2个,其中旧县镇洪家村农村环境卫生实行责任管理初见成效。
兴山县建立城乡垃圾处理“五统一”长效机制(即:“清运模式统一、人员配置方式统一、工作制度统一、资金投入统一、环卫设施统一”),通过建立“收货郎”队伍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环卫市场化运行机制逐步展开,采取政府投资和公众参与形式融资1008万元用于“一体化”和环境卫生整治,公众环保意识进一步提升。已建示范镇3个,其中:榛子乡和平村村容村貌干净整洁,该村采取自办电视节目普及村民环保意识,较好的运用经济杠杆作用“倒逼”村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再利用,达到减量化、资源化目的。
秭归县通过政府投资和移民项目资金,几年来全县已建成垃圾填埋场11座,是全市本区域内卫生填埋场数量最多的县。采取“一事一议”、“三农”项目、县财政以奖代补、企业捐资、驻村“三万”工作队帮扶等方式筹措1185万元资金推进“一体化”进程。已建示范村8个,县域乡村道路干净、基本无“白漂”,其中:郭家坝镇卫生状况良好。目前县政府创新思路,正积极与华新水泥厂衔接,利用水泥窑项目焚烧处理全县生活垃圾,以期达到垃圾处理“零排放”目标。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政府先后投资1704万元用于“一体化”建设及管理,全县管理体制顺畅,由县城管局统一负责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延伸到乡镇,乡镇垃圾收集全部实行市场化运行模式,生活垃圾收集覆盖率达100%,垃圾收集率达到9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基本达到100%。龙舟坪镇沿头溪流域设置了美观实用垃圾屋,周边干净整洁,垃圾屋编号、责任牌、宣传标语规范。已建示范村8个,其中: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村——龙舟坪镇郑家榜村,河流沿线无暴露垃圾,村容村貌干净整洁。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结合山区实际特点,坚持规划引领,采取户集中、村收集、乡镇处理模式,先后投资1105万元,并组成34个驻村工作组指导、帮扶乡镇开展“一体化”工作,逐步建立了以镇为核心、村为节点、城乡衔接、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城乡垃圾收集运输体系。已建示范村2个,其中:仁和坪镇大栗树村结合乡村文化建设,村民环境卫生意识好,村容村貌干净整洁,该村曾荣获省级“生态文明村”、市级“魅力乡村”,目前正积极申报国家级“生态文明村”。
夷陵区通过政府投资和移民项目资金,几年来全区已建成垃圾卫生填埋场7座,是全市本区域内卫生填埋场数量较多的县市区之一。政府先后投资2282万元用于乡镇“一体化”建设,实行垃圾桶(池、箱)管理责任到人,充分运用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加强考核工作,环卫市场化运行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已建示范村11个,其中:三斗坪镇黄陵庙村,结合本地实际和景区建设,积极争取资金,实行了户入桶、组保洁、村收运、区处理模式,村容村貌干净整洁。
西陵区政府先后投入1510万元建立了“户分类、村收运、乡考核、区补贴、市处理”机制,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逐步将乡镇环境卫生作业纳入区级管理范畴,环卫作业市场化体系逐步延伸到乡镇,垃圾分类体系已基本形成并初显成效。已建示范乡镇1个,其中:窑湾乡黑虎山村环卫基础设施到位,村民环保意识逐步增强。
伍家岗区先后投资2041.6万元,按照区承担10%、乡承担20%、村承担70%三级配合联动方式,采取“五化”,确保实现农村环境与城市环境同步改善的目标。即:管理规范化、运作市场化、队伍专业化、作业精细化、机制长效化。乡村环卫设施、保洁队伍和乡村自治体系基本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建筑垃圾整治初显成效。已建示范村5个,其中:伍家乡环卫基础设施和环卫队伍建设基本到位,“一体化”工作普遍展开。
点军区先后投资720万元,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管养分离原则,山区农户分类减量、村组收集、区(乡镇)处理模式和区(乡镇)考核方式推进“一体化”进程。乡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到位,特别是结合山区实际,实行的“一户、一池”让文明成为村民习惯,成为山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靓点之一。已建示范村2个,其中:土城乡三涧溪村环境卫生状况良好,乡村道路无“白漂”。
猇亭区采取政府主导、村(社区)自筹资金,投资628万元,推进“一体化”建设,环卫基础设施、市场化体系、作业质量考核工作基本到位。已建示范村1个,其中:福善场村环境卫生状况良好,村组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总结今年“一体化”专项工作的同时,宜昌市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增强推进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生活垃圾统筹治理暨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工作抓出实效、抓出成果来,使广大农村群众能够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
机制体系方面。一是村集体依靠“一事一议”筹集运行管理经费有限,对农村居民能否收取生活垃圾处理费存在疑问,没有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和收费政策。二是平原地区与高山地区发展态势不均衡,山区乡镇运行经费相对较高,缺乏稳定的经费投入,常态化运行存在困难。三是乡村环卫队伍建设、管理体系、考核机制、资金保障等方面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四是环卫市场化运行普及率不高。
建议: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运行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参与及管理、应纳入到各级政府决策和财政预算中,结合本地实际,从政策上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多方式或对受益者适当收取环境卫生服务费,以保障该项工作长效、健康、有序发展。
管理体系不统一。一是依照住建部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的理念、部分县市区出现了住建局、城管局、环卫局(处)、环保局多重管理现象,造成工作责任不明、管理落实不到位,影响了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工作有序发展。二是责任意识有待提高。由于各地管理职能等原因,在落实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具体工作中,个别责任单位(特别是乡镇一级),对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履职不够,在人、财、物等方面投入不够。三是部分区域在全面统计数据、收集资料方面,只局限在本部门,没有从本区域(县市区)全局角度统筹协调、落实到位,对乡村的情况了解不透彻,造成统计数据不全面、详细情况不真实。
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应各司其职。规划部门应科学、合理、前瞻性的做好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专业规划;住建部门应依照规划科学、合理统筹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环保部门应认真履行环境保护监管职能,严格实行管干分离;各地城管部门应充分发挥行业管理职能,将乡镇环境卫生管理、考核统筹纳入到城管职能之中;充分发挥乡镇、村组环境卫生管理自治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主要反映在一是垃圾转运站、无害化垃圾处理场数量不够、分布不合理,特别是山区运距过长。二是垃圾收集基础设施破旧,设施不均匀、不科学。三是收运设备落后,亟待提档升级。
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应积极争取国家环境卫生项目建设资金政策,结合环境卫生发展趋势和各县市区实际,科学、合理、前瞻性的规划、建设一批垃圾转运站、无害化处理场,逐步更新、改造一批环卫基础设施、运输设备。
下一步打算
依照湖北省委、省政府安排,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分三个阶段实施(即: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为试点启动阶段,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为全面推进阶段,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为巩固提升阶段)。今年是实施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的开启之年,下一步市城管局将凝聚合力、开拓创新,一如既往作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推进力度。实行第一责任人制度,建立任务、时间、成效“三清单”。对各县市区对点达标完成情况加强指导督查、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并与县市区城乡管理考核有机结合,确保推进工作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二是加强机制建设。因地制宜建立完善“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以促进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善、村民卫生环保意识普遍提高。
三是加强引领示范效能。强化宣传教育及引领示范作用,坚持以点带面,实现“两覆盖、两提高”,即:实现乡镇保洁、收运全覆盖和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水平和无害化处理率。
四是加强目标管理。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力争2015年实现宜昌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示范乡镇3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0%以上目标。将宜昌城乡打造成设施齐全、居住舒适、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管理科学、群众满意的宜居村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