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我们的城市 美丽的家园
——荆门市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纪实
本网讯 通讯员马继华、雷汉卫报道:山清水秀天更蓝,地绿气爽风更柔。
初春的荆门绿意盎然,生机勃发——一条条街道干净整洁,一幢幢高楼错落有致,一座座公园游人如织,一簇簇绿色清新怡人……短短几年,荆门这座城市迅速长高、长大,变靓、变美,家园的巨变让我们欣喜、让我们自豪。
过去三年,荆门城市建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按照“生态、人本、和谐、宜居”的理念,每年投入10多亿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拓展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全市城建工作呈现跨越式发展势头。2012年底,荆门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5平方公里,人口超过50万,城市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2012年底,全市城镇化率50.01%,比2010年提高4.51个百分点;2012年,在全省首次城市工作会议上荆门作为地市级唯一代表作了经验发言。
“一心四城”,荆门阔步建设大城市
曾经,荆门因象山和东宝山两山对峙,地形狭长,导致城市的发展空间受到极大限制。城区人口增多、车辆增多、房屋密度增加……交通拥堵等“城市病”随之而来,且荆门作为一个地级市,中心城区局限于两山之间,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城市规模不大,中心城市吸纳和辐射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2011年,该市顺应城市发展需要,解放思想,在修编《荆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时,提出在严格保护漳河的前提下,跳出老城区,建设新城区,西进打造漳河“零工业”生态新城,东扩依托荆门石化打造化工循环产业新城,南跨荆宜高速打造荆门高新区生态科技新城,北拓打造东宝工业新城,组团式发展,拉开大城市框架,提高城市承载力。
如今,以老城区为中心的“一心四城”城市空间布局已经构建,荆门实现了从“两山挟城”到“山湖抱城”,正在加快向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的区域大城市迈进。
——老城中心组团成片改造加快推进,高楼鳞次栉比,功能更加完善,处处绿化、美化,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漳河新区总体建设方案获省政府批复,生态新城“四横六纵”主干路网正在建设,漳河大道城区段今年底通车;政务中心、天鹅小区、国华人寿暨天平车险全国电话营销中心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荆门新火车站客运中心、荆门中央商务区、楚天广场等多个投资数十亿元的城建项目前期工作启动。
——荆门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通过科技部验收。南片区“三横三纵”主干路网建设全面启动,北片区市政设施加快完善,科技生态新城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兴隆、迎春等万人社区加快建设。
——荆门化工循环产业新城规划28平方公里,正在阔步迈向“千亿园区”。园区配套道路、给排水、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工业气体、工业污水、热力供应、工业管廊等公用工程抓紧建设。荆门石化1000万吨扩能改造加快推进,煤制氢等重大配套项目即将落地。
——东宝工业新城控规面积调整到30平方公里,“一环三纵五横”主干道路勾勒出新城“骨架”,华能热电、仪邦物流、三一重工等重大项目落户。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近三年,该市投入近亿元“开门”编规划,与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大学城市规划院、华中科技大学等全国知名院校建立了规划设计技术战略联盟,组织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推进漳河新区总规、高新区控规、东宝工业园控规等总规规划和控规编制,开展城市综合交通、城区道路命名、电力设施布局、智慧城市、城市绿道、快速公交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中央商务区、凤凰湖湿地公园、市政务中心片区城市设计等60多项规划设计方案,初步建立宏观——中观——微观的规划体系,规划设计水平显著提升,《荆门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获全省规划成果展金奖、《荆门市中央商务区概念性空间规划研究》获银奖、《荆门市绿地系统规划》获2011年湖北省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
城乡互化,荆门阔步迈向生态宜居城
天蓝了,山青了,水秀了,地绿了!荆门,正在阔步迈向生态宜居城市。
三年来,该市坚持“城乡互化”建设理念,以城市现代文明、工业文明改造提升农村,以农村绿色、自然的生态文明陶冶改造城市,大力建设“园林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
一直以来,葛洲坝水泥厂排放的粉尘极大地影响了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市民要求搬迁葛洲坝水泥厂的呼声强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工程,于2011年全面启动葛洲坝水泥厂异地技改前期调研、选址、投资估算、招商等工作。今年2月7日,荆门市政府与葛洲坝集团水泥有限公司、福建麒麟建工集团就葛洲坝水泥厂异地技改暨老厂区地块开发签署正式协议,明确了老厂区异地技改时间表。该市水泥行业重组壮大和葛洲坝水泥厂搬迁改造由多年的设想变为现实。
去年10月28日,连续两年被市政府列为“十件实事”之首和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一号提案”的中心城区管道安全取水工程全线贯通,20.4公里管道工程按期建成,三水厂水源由明渠输水改为管道输水,城区近50万居民实现了“直饮”漳河水。今年,将实施三水厂絮凝沉淀等工程,确保城区供水水质年内达到新国标106项标准。北城区供热管网正在建设,计划年内供热;城区天然气环网即将开工,建成后将有效保障市民用气。
该市不仅紧紧围绕市民居住生活环境不遗余力,而且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始终围绕“山、水、绿”做文章,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着力打造漳河生态新城,力争率先建成绿色、低碳示范区。制定并严格落实漳河“三圈”范围线规划、漳河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中心城区湖泊水系保护规划等各项漳河保护规划,对漳河“三圈”保护线勘界立标,明确禁建、限建范围,逐步迁建不符合漳河保护规划的项目。制定实施漳河新区44平方公里绿色建筑全覆盖方案。以生态、运动、休闲为主题的凤凰湖湿地公园开工建设,建成后湖水将达到二类水质。规划将漳河镇打造成北欧峡湾风情小镇,实施“五湖连通”工程,建设漳河新区人工河——双仙河、荆西公园、荆门火车客运中心绿化广场、漳河大道景观绿化、城市绿道等大型城市湿地景观、绿化景观,改变“零珠散布”的局面,打造“绿水成网”的山水园林城市生态空间新格局。
——启动总投资6亿多元的竹皮河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今年计划对海慧沟、浏河上游河道进行整治,清淤疏浚河道,沿岸实施截污、绿化,逐步实现竹皮河城区段水清、水满、水生态。中心城区的主要水体、让市民爱恨交织的竹皮河将以崭新的姿态旖旎蜿蜒。
——在去年播种自衍花卉12万平方米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加大花化、香化、自衍化力度,着力打造生态花园城市。建设植物园、双泉公园、电视发射塔游园、月亮湖路游园、总干渠游园等公园、游园,进一步提升东山风景区、象山风景区景观环境,打造生态荆门新亮点。去年该市成功举办湖北省首届精品菊花展暨中国农谷·荆门市第十九届菊花展。
近三年来,该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湖北省森林城市等称号,去年又全面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工作。一切的努力,都是为给荆门人民创造一个“城在山中、城在水边、城在林中、人在山水园林中拥抱自然”的生态宜居环境。
三年行动,荆门阔步实现大变化
生活在荆门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说这几年荆门变得越来越干净漂亮了,走在街上就如同在公园里漫步。这些都源于自2011年起,荆门市掀起了“城管风暴”,2012年又全面实施中心城区城市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12年—2014年),努力实现“一年常态化、两年精细化、三年大变化”的目标。
荆门的城市面貌也随着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环境卫生管理、市容市貌管理、市场建设管理、道路畅通建设管理、城管体制改革等10类31项重点工作的全面推进。2011年底,湖北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奖17个市州建委主任现场打分成绩荆门市名列第一,该市以全省第三名的成绩夺得第五届“楚天杯”。
该市在开展环境大整治的同时,着力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建立了“大城管”工作格局和 “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分区负责、以区为主”的城市管理新体制,实行市区城市管理考评奖惩机制和“马路局长”巡查制度,推行第三方考评机制。建成全省一流的“四管两心”(社会管理、城市管理、交通管理、治安管理,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信息管理平台。
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从无到有,作业率2012年达到70%,今年将达到75%;户外广告整治做到城区内无一处T型广告、灯杆广告、跨街广告、护栏广告;违法建设实现“零增长”。象山大道、象山一路、团结街等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建设已见成效。今年将深入实施城管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开通“12319”城管热线,建立电子监察系统,确保实现两年精细化目标。
城市道路畅通工程加快实施。根据中心城区地容地貌,中期规划构建“三环八射”城市主干道路骨架,打通隧道,疏通卡口,连接断头,建设互联互通、内外顺畅、运行有序、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网络。
注重环境整治与长远规划有机结合。针对市民反映买菜环境差的问题,计划三年内对城区菜市场逐一进行“农达标”、“农加超”、“农改超”改造升级,做到划行归市、秩序井然。去年改造升级了城区8家菜市场,今年市政府又将实施中心城区菜市场改造升级列为“十件实事”,明确启动10家、完成5家的任务。加强专业市场建设管理,规划建设农庄集群、工程机械销售市场、汽车维修市场、夜市场等专业市场,逐步取缔马路市场。
近几年来,该市不断加强住房保障工作,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年度任务均圆满完成,建成宜家、李宁凤凰苑等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大型保障房小区。规划50万平方米的李宁凤凰苑项目一期工程已竣工,建成农民工住房近1000套。加快旧城改造,中建三局家属区、银河集团等片区改造基本完成,文化宫、胡祠堂、新华书店荆楚文化广场、汉正街、红长城、葛洲坝老厂区片区、龙山脊、原八方家俬广场等旧城改造和双喜、响岭、苏台、江山等城中村改造启动,一座座高楼即将拔地而起,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正向我们走来。
创新机制,荆门城建跨越发展有良方
城市建设既联系着将来,又紧扣着历史;既展示着形象,又关切着民生。近三年,荆门中心城区建设突破性、跨越式发展,“拉开框架、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打造特色”, “提升品质、关注民生”,城市建设发展形成了突飞猛进的势头。
“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平台,只有建好城市、建好家园,‘四个荆门’才有实现的基础。”荆门市市委书记、市长万勇高度重视城市工作。在他的倡导下,该市建立了中心城区城市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简称城建例会)和县(市、区)长讲规划及新区园区规划讲评制度。城建例会为每周六由市长召集分管副市长和副秘书长、城区“四区”和住建、规划、国土、财政、城投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召开的策划、评审、协调会议,主要研究城建重点项目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重大问题。
“这种会议形式好,公开评、公开论,充分民主,有意见可以讲,有观点可以亮,有方案可以比选,整合了各方人力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城建例会一成员单位负责人说。首次城建例会于2010年12月18日召开。目前,城建例会已召开66次,统筹研究了200多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通过城建例会的充分讨论、统筹研究、集中商议,城市建设发展思路更加明晰、城市建设理念不断深化,城市功能分区更加科学、城市重大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更加成熟、城建项目推进更加提速,城市管理举措更具实效。
“城建例会倒逼我们要研究工作,做城市工作的行家里手;城建例会也像个进修班,自身抓城市工作的能力水平也有所提高”,城区一区长介绍。66个周末,城建例会形成了城市总规、漳河“三圈”规划、CBD概念规划等一批影响城市长远发展的规划成果,凤凰湖湿地公园、政务中心等一批城市标志性景观方案,城市东西外环、漳河大道等一批远谋近施的重点工程建设方案;确立了统筹协调、定位为先,民生为重、配套为要,以人为本、生态自然,商住分开、集中配套,绿色环保、实用美观等一批科学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议定了漳河保护利用、漳河新区建设管控、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及湖泊水体永续利用等原则,提出了城市管理水平提升治本措施和城建投融资、征地拆迁、土地集约节约、城建项目实施等新办法。
面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大投入,该市创新城建投融资机制,2012年成功发行首期城投债8亿元,二期18亿元债券发行工作已经启动;组建集房地产开发、施工总承包、投融资等于一体的荆门城建集团。征地拆迁推行先安后拆,双喜二期、双仙、响岭二期、迎春、北京塝等城区11个还建小区启动建设。去年该市保护耕地、保障发展的做法和成效,在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作为唯一代表,在北京主会场作了交流发言。
今年, 32亿元的城建投资再创新高,东外环、西外环、双仙河、荆西公园、荆门市公铁换乘中心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启动。“统一规划、统一计划、分类定补、包干使用、分级实施、目标考核”的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新机制,城建计划项目落实土地和资金需求,城建项目实施落实领导包保责任制等新机制新举措全面推行……
唯进步,不止步。而今,我们在欣喜于生态宜居荆门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更应清醒认识到,城市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乘势而上,再加力度,加快建设,才能在推进城市建设上续写新篇章,才能使我们的城市永远都是美丽的家园!(来源:荆门市住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