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僵尸车”还有多少淘汰品待处理
本报昨日报道,武汉警方半年时间就清理了1600余台“僵尸车”,而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据专业人士测算,“武汉每年有8万辆以上的车辆未正常报废。”
很多城市机动车保有量都达上百万辆,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车辆达到报废年限,也有更多虽未到报废年限却被车主淘汰了的车辆。按理说,它们应该及时进入回收程序,被回收或报废处理,但很大一部分车辆却兀自横陈在小区里、路边上,挤占了大量公共资源。
出现这样的问题,既有车主回收报废意识不强的原因,也与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有很大关系。对车辆回收报废的规范引导更有力、渠道更畅通、回收价格更有吸引力,才可能调动车主的积极性,养成主动、及时报废车辆的自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僵尸车”对公共空间的挤占、对环境的污染还会继续。
现代生活中,不断被更新换代淘汰下来的物品多如牛毛。手机、电脑、冰箱、彩电等等,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却很少注意到废旧产品的出路问题。直到越来越多被淘汰下来“僵尸”产品挤占了有限空间,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才意识到消费升级不仅是一个不断研发生产新产品、不断享受新产品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消化废旧产品的过程。
因为块头大,“僵尸车”很显眼地把废旧产品回收利用跟不上的问题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既要看到“僵尸车”问题亟待解决的现实,也要看到,早在2015年,我国每年主要电器电子产品报废量就已超过两亿台,成为世界第一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产生国。中国已进入“报废高峰期”,而中国青年报新近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9.3%受访者困扰于不知如何处理废弃电子产品。
必须尽快健全废弃汽车、电器电子及其他更新换代较快产品的回收处理制度,确保消费升级既有布新的“入口”,也有除旧的“出口”,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而不是一个不断堆积废弃物的“断裂的链条”。“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废旧汽车也好、废旧家电、电子产品或其他产品也罢,经过专业回收处理,往往都具有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价值。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产品消费大国,只要相关政策适宜,循环经济市场广阔,会是一个大有作为的产业。
国外电影《机器人瓦力》曾寓言过这样的场景:废旧汽车和电子垃圾包围了世界,人们只能含泪抛弃地球。工业文明下的消费升级,不止是产品的更新换代,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调整。高度重视废旧产品围城的问题,让回收处理的能力与产品研发生产的效率相匹配,才能避免陷入“被淘汰品包围”的陷阱。(李思辉)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