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观察评论正文

大筑大雅应传世——写在东湖绿道正式亮相之时

2016-12-29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今天,东湖绿道正式揭开面纱。

  从举意落笔开始,她就不是一项普普通通的工程。

  匹配山水林城的天赐大美,她是武汉最大的开敞性城市公园,生态文明时代的城市地标,定义城市生活的巨大空间,美丽中国在武汉的生动注脚。

  精雕细刻,让“另一个东湖”豁然展现,集生态、文化、智慧和美丽于一身

  行走在湖中道上,入冬的草叶已经自然转黄。原疑海浴场对侧狭长一带,杂草遮蔽、空间局促的景象已完全变样:大面积的草地和树木蔓延,湖边小岛诗意横斜,栈道参差,水天交接,“另一个东湖”豁然显现。

  东湖比我们印象中的样子更大了!

  绿道规划建设,是按照千年标准,呈交出的一份以人为本、理念先进、制作精良的宏大杰作:

  为让步道取得最好的行走效果和外观效果,建设者先设计样板段,不断更换、试验各种材料,仅人行道上的青石板就选换了10多种。样板段经过反复铺设、修改、测评,路面试铺五六次,最后才大面积铺设。

  分段植绿,每段依据实际生长效果再行优化。绿道全线原计划种植2.5万棵胸径超过10厘米的大树,考虑到可能会遮挡部分湖景,大树减至2.1万棵。

  高峰期同时有3500人作业,可一天下来的工程进度不大,因为大部分都是纯手工完成。郊野段有一截竹筒路,大竹筒套小竹筒,要先将大竹劈开掏空,再套入小竹子,常常一上午只能铺1平方米。

  但就是这种速度和执着,只用一年时间,人们传统的东湖印象已经完全改换天地。新东湖较之听涛景区,传递出来的最大视觉冲击,是大了许多,漂亮了无数倍。这种变化,同时是严格实施湖泊保护条例、贯彻“三线一路”规定的结果。

  秉承“精益求精、精雕细刻”原则,东湖绿道目的是绘就“世界级”山水人文画卷。

  极致化的追求并不是求贵求奢,一切只为最契合实际需要,最契合人文山水的和谐。东湖绿道搜集使用了大量废旧材料,包括被铁路建设汰余的枕木,从南方找来的耐火砖,北方农村收集的磨盘。

  现代城市发展,需要大谋划、大决策、大眼光。武汉发展在作出注解:中国城市化正进入一个更注重人的活动和生态环境、更加以人为本的阶段。

  铸造传世经典,确保千年品质,武汉人敢作敢为,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得漂亮的特点,在东湖绿道上展露无遗。她的重装上阵,是武汉市“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结果。

  不轻易作为的突出例子,当属“城市之心”南岸嘴,那里已空置17年。曾有市领导明确表示,“在没有让世人为之一亮、为之一震的项目之前,坚决留白!”做什么,不做什么,事先要想好,想透彻,“不做建设性破坏,不做历史罪人”。

  武汉人都看得到,两江交汇处的南岸嘴,零开发留白已有17年,寸土不动,只为等待一支确能对得住山水与历史的妙笔。武汉有更多的地方被列入绿楔严加保护,是要让世代一起造出绿色环绕的城市森林。

  东湖绿道,则是看准了就迅速做、做到极致的例证。就像建造200公顷园博园,就像播绿23公里张公堤,人们不仅有为,而且大为、敢为,大刀阔斧和绣花针并用。

  历久弥新,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努力,让这条不到30公里的迂回道路成就经典

  东湖绿道,漂亮看得见。即使在深冬,很多新树枝条裸露,一些坡地的草籽尚埋在土里,但来年春天即将爆发的迷之美景,已带动人们去展开无限想象。

  还有很多努力,看不见,想不到。

  那些已经长出的草叶,从青石板缝隙里冒出,看似自自然然,其实全是精心栽培的效果——人们要先在底部铺上沙土,“三灌三浇”反复作业,土壤才变得更适合青草生长,才形成人们看得见的飘逸绿径。

  楚风园沿线的人行道,全部用小石料铺装,周边缝隙人工种上绿草,这样雨水会被下层的碎石以及植被渗透。从过去的垂直驳岸,到现在的生态护坡,整个绿道有超过10公里的沿湖护坡被改建为海绵体。

  13条隐秘的生物通道,让小野兔、小松鼠可以自如穿行在山林水塘间。这些通道,不经指点几乎无法看出,它们全部顺应自然环境建造,外观不无简陋,深得低调之妙。

  郊野道途经东湖落雁景区。以前,由于交通等原因,这里较难到达,现在有7.3公里道路让人直抵。这条路是撑着竹篙一点点开辟出来,只为不妨碍原始生态和周边村民出行。

  上世纪60年代初,东湖没有环湖路,从武汉大学到磨山要乘坐渡船,磨山村民进城也需坐船。那是出行的艰难。70年代东湖境内填起土路,后又成为车行通道。现在东湖绿道让船只、自行车和徒步重返现场。

  看起来有点复古,但这绝不是简单的轮回。它们是城市发展升级的新标记。城市实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催生了这条30公里不到的经典绿道。

  东湖绿道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分解来看,都不过是寻常物件。工匠精神贯穿到每一个手作招式,也十分寻常,恰如每个寻常日子、每个寻常细节的锱铢累积,足以造就万里长城、金字塔一类旷世之作。

  拿东湖绿道与那些世界上响当当的名作并提,武汉人可以不必心虚。她被构想之初,瞄准的就是“世界级”。已有专家认定,她将成为世界城市的明星风景。在时间和社会文化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她的价值会更加凸显。经典的城市公共设施,有穿越时空的魅力,任时光流逝留存永续。

  大筑初成,文化魂脉须注入千年之作,大城发展仍在久久为功

  湖中道入口,一座绿瓦白墙的两层建筑跃然眼前,素雅古朴。这里是“楚风园驿站”,由主持过黄鹤楼重建的设计大师操刀。中轴对称、高台宽屋檐、大坡式屋顶,典型“新楚风”。

  梨园广场、九女墩、湖心亭、鹅咀等处的驿站,现代风质出落得时尚、简洁、大方。郊野绿道上的驿站,很多披上了竹子、木材、砖石等原生态材质,茅草屋的自然风情扑面而来。

  东湖绿道浸透湖北和武汉地方特色,其服务和交通接驳系统都按现代化标准造设。天然条件优越、交通环境畅达、景区资源丰富,让这里切实成为最美丽、最幽静、最自然的世界级湖光山色胜地。

  论长度,她远不能与4500公里长的美国东海岸绿道相比,也赶不上800公里长的法国卢瓦尔河自行车绿道,但她的全开放、高品质,以及对市民日常生活的融入式关照,自胜一筹。

  她离人民更近,离人们的家更近,离城市喧嚣又足够远。她是武汉这个有着千万人口城市最大的无障碍设施、零隔离设施,实现了人们从工作生活到休闲揽胜、健步涉野的无痕过渡。

  同是城市绿地,她比纽约中央公园更开敞、更开放、更健康。她邻接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未来也将包纳这个巨大的湖系。

  她打通了沿线几乎所有封闭的单元,成为人们平等利用和享受闲暇的公共场所。最多数市民最小成本在这里“出门走走”,武汉市民生活将在这里重新塑造,这是一座城市独有的生活方式。

  置于更宽广视野下,东湖绿道之于武汉,与黄鹤楼之于武汉的作用异曲同工,但其开敞度、生活融入度远远过之。

  或许如同西湖之于杭州,人们想象西子之美,在苏堤、白堤和灵隐寺瞬时获得身心穿越的历史感;因为东湖绿道,东湖这绝世之珍作为楚文化的遗存承载地的东湖绿道,同具这种功能。

  千年前,政通人和催生了名篇《岳阳楼记》;千年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催生了东湖绿道。她是城市实力的恰当展现,也是市民底气的适时抒发。她会拥有名篇巨制、妙品雅作,就像黄鹤楼留存“崔颢题诗在上头”“烟花三月下扬州”。

  “功成不必在我”,揭示了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使命和胸襟。

  “千年之作,传世经典”,东湖绿道成就这一目标,在于市民享用,在于匠作赓续,在于文脉传延,一句话,在于一代代人的接续光大与护持。如同城市发展仍然在路上,需要一茬人接一茬人不断奋斗;每天不一样的武汉,能够让东湖绿道成为城市永远的骄傲。(刘功虎、王亚欣、晋晓慧)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