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黄石正文

黄石:打造“不落幕”的生态风景

2015-10-15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核心提示:从去年在大冶市举办的首届园博会,到今年阳新县承办的第二届园博会,我市的园博盛会一路走来,完成了地域的转移,更是完成了一次从生活生产方式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市场关系的新思考。园博会总有落幕的一天,但我们对生态、对发展的思考和实践永不落幕。

  从大冶到阳新一次生态的“接力”

  2013年,主题为“生态黄石”的黄石首届园林花卉展览会在工矿废弃地上举行,创造了“石头上开花”的奇迹。

  2014年,以“乡村园博、生态富民”为主题的黄石首届园博会在大冶最为偏远贫困的乡镇茗山乡举办,开启的是黄石转型发展的“玫瑰之约”。

  今年,阳新县接过了这一生态建设的重任——黄石(阳新)第二届园林博览会。

  前有比较,后有期待。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一直是阳新县的标签,如何撕下这原本不是阳新特有的标签,换上“生态”的新标签?阳新人在思考,全黄石在期待。

  国庆期间,秋高气爽。繁花与碧草似锦,秋水共长天一色,花重阳新城。

  阳新城东新区,一条条宽敞的马路纵横交错,散发阵阵柏油清香。行人如织,欢声笑语不绝于路,一步一景、山环水绕间,仿若置身美丽的西子湖畔。在莲花湖公园“空中长廊”,江西省九江市游客陈熊彬带着一家老小漫步徜徉,流连忘返。

  “站在空中走廊,可以览尽阳新县城全貌,这么大的公园,放在全国都是很少的。一个县城,通过一届园博,带动城区建设,进而拉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如此手笔,显出了黄石市县两级政府的胸怀和决心。”看了阳新城东新区后,陈熊彬作出点评。

  参访者们的点赞,可以说是阳新实现承办园博完美接力的最好注释。

  园博接力,并不仅仅只是园博本体,显然它还事关民生、事关发展。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一直以来,阳新没有一个城市公园,群众对此颇有微词。2012年,阳新对城东新区规划作出调整,规划建设莲花湖风景区,包括明月湾、马蹄湖、桥头、园艺博览园等4个城市公园。

  这一决定,直接令当地政府少了30多亿元土地收入,但却将生态和优美的城市环境还给了人民。“政府始终惦记着老百姓!”面对亭台楼阁、小桥流水,73岁的退休工人贺永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从更深层次来说,阳新接力举办园博会,更是一次生态的接力。其背后,折射出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的城市发展方略。

  2014年,黄石首届园博会成功在大冶举办,为“以园带城”发展模式摸索出许多宝贵的经验。首届园博会覆盖了大冶市金湖街办、陈贵镇、灵乡镇和茗山乡4个乡镇(街办),沿途串起金湖公园、上冯古村、小雷山等18处景点,极大拉动了这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经由园博会铺垫,黄石渐渐拉开鄂东特大城市框架。

  由此,第二届园博会正式揭开黄石“以园带城”绿色崛起的第二篇章。

  以园博促发展,一次园博的筹备,带来的是一座新城的崛起。长期以来,阳新县12平方公里的老城区聚集着20万人口,拓展空间严重不足,城镇化率低于全省19个百分点。2011年该县正式启动城东新区建设。目前,城东新区建设累计投入43亿元,已建有图书馆、文化馆、“一区三园”景观带、“三纵两横”路网、莲花湖大桥、园博园,教育城、明月湾大桥……一个占地15平方公里的临山环湖、水绕绿拥的园林新城区的格局已经形成。

  在探索中“转身”观念迎来一次洗礼

  14日下午,阳新县城东新区新文化馆,全国象棋甲级联赛湖北赛区对浙江赛区的博弈在此如火如荼进行。这也是黄石地区首次举行如此高级别的棋类全国性赛事。这在过去,对于一个小县城而言很难想象。

  阳新象棋协会会员柯立新说,阳新成为全国性体育赛事的主场,一方面与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生态的阳新正吸引更多来自外界的目光聚焦。

  园博看胜景,秋高享生态。

  黄石(阳新)园博会期间,大量游客来阳新观园。林燕,这个来自武汉市的女孩,在看到宣传片后,深深被园博会美景吸引。在朋友“怂恿”下,她把人生第一次相亲定在阳新,“美景如画,佳期如许,希望阳新给我一场美丽的邂逅!”

  据阳新县旅游局旅游开发科科长尹和平介绍,园博会开幕首日,园博园主展区、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莲花湖公园、仙岛湖、石田古驿等景区,游客人数达到11.6万人次,开园3天,阳新游客人数达到了22万人。

  数字的变化,是园博给我们带来的最直接的感受。而记者在采访中,阳新县有关负责人更是兴奋地认为,园博会给阳新带来的不仅是一次盛会,它仿佛是一滴水激起一方活水,它从生产、生活、生态等层面,给阳新乃至全黄石带来了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市场关系的新思考。

  一场园博会背后是观念的变迁,是更持久的发展路径与发展机遇。一场园博会同时是一堂生动的市场课,让亲历者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

  白沙镇平原村,这个以“锄头+键盘”模式发展起来的阳新“淘宝第一村”,在园博会期间持续火热。“每天几百人进村搞采摘,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日交易流水保持在3万元以上。”平原村党支部书记石庚水非常高兴:腊猪肉、金银花茶、紫干薯、葡萄、水蜜桃、柑橘、山茶油、菜籽油、土鸡蛋……这些农副产品销售旺盛,利润源源不断流进村民口袋。

  改变的又岂止是与园博并存的商家,全民市场理念以此为契机,也在民间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随着城市生态和创业环境向好,越来越多的务工者青睐于“就业在县城,离乡不离土”。

  “几十年来,阳新都是一个打工大县,每年几十万人外出务工。”阳新县商务局副局长柯水林说,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很多人成了“小老板”,少数人成了“大老板”。怀抱返乡创业的情怀,“阳新打工仔们”纷纷回阳新发展,民间资本非常活跃,而涌动不休的民资,则成为城市发展的助燃剂。数字更能见证阳新县劳务输出状况悄然发生的变化:从2010年最高峰超过27万人外出务工,到2015年下降到20万人左右。

  与此同时,阳新县兴起了一次创新创业的高潮,阳新县工商局数据显示,1—8月,阳新县新登记市场主体12804户,同比增长353%。

  拉动生态产业发展,打造富民经济,带动城区发展——园博会成了极佳结合点。

  一场园博盛会带来的是一次观念洗礼,它预示着一种更生态的更开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将在阳新将在黄石“生根开花”。

  永葆园博魅力打造“后园博时代”

  两届园博会,是检验我市生态发展战略的试金石,也是黄石生态发展成果的阶段性展示。

  再有半个月,第二届黄石(阳新)园博会即将落幕。记者连日来探访阳新园博园主会场,发现不少花草已经凋谢,游客热潮渐趋冷却。

  随着园博会带来的公众效应日渐消退,园博会也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回顾大冶园博会、再看阳新园博会,我们不禁要问,两届园博对两地的影响力有多深、多持久?

  园博会,是体现一个城市软硬实力的烫金名片。提到杭州,人们的脑海总会想到“苏州园林”“上有天堂,下游苏杭”“印象西湖”诸如此类的词汇,人人心向往之。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共有园林城市210个、县级市56个、园林县38个、园林镇14个、园林城区5个。然而,大多数园林城市“泯然众人矣”,真正出名的很少。

  如同多数城市一样,连续两届园博会之后,黄石进入了“后园博时代”。虽然园博会即将闭幕,但园博园为留下一座永久性的优秀园林建筑,一笔丰厚的旅游文化资产。应该如何用好、用活这一资源,使其效益得到更大发挥?该如何打造行、住、吃、游、购、娱一条龙服务,让园林变得更有韵味、更有看头、更有发展,让人来了一次还要呼朋引伴,再来第二次第三次?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深思。

  12日,我市党政代表团赴武汉园博园考察学习,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建设的大气魄让大家叹服。对比武汉园博会,展会结束后,园区景点部分将成为城市综合性公园,并选择优秀展园作为公园景点永久保留,如国际园林艺术馆将成为园林艺术交流展示平台,而绿色科技馆则成为科普教育基地。

  “人流、物流、现金流——园博会发挥的效应应该是连带,可持续的。”武汉游客尹彩霞建议,与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长达数月的会期相比,黄石搞园博会,应当更重视影响力的可持续性,园林建筑的经典性、实用性和永久性,前人建园后人赏,成为一地一区的地标性建筑,这才是园博会的应有之义。

  两届园博,为黄石在接下来承办省园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无论是在石头上种出万亩槐花,还是在矿产基地种出园林城市,这都非常值得称道。

  更深层次的考虑是,黄石该怎么打好“园林牌”,打造一流园林,提升品牌价值,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助燃剂?

  在生态发展战略上,这几年黄石成效显著。很多人无法想象,几年前,黄石还是一个“恋矿情结”“唯矿思维”严重的城市。曾经的“黄老二”,过度依赖资源发展,美丽家园遭受重创,直到现在,“生态创伤”尚未修复。

  幸甚,黄石这头昔日的雄狮已经觉醒。黄石人在思考、探索、实践,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无比坚实。

  园博热度未减,后园博时代,尚需“一花引得百花开”。(田城)

来源:黄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