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总责怪中国人的住房观念落后
如何帮助全国人民实现“居者有其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表示,现在除了增加供给,满足需求,还要在引导人们心理预期上采取措施。比如,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大学毕业生要工作几十年以后才能够买一套房,我们为什么一毕业就要买一套房呢?(《中国青年报》3月25日)
或许中国人的住房理念确实与西方人不同,比如中国人喜欢买房,而外国人喜欢租房。可问题是,这一居家理念除传统文化作祟外,真的就没有一点客观现实因素吗?并非如此。中国人之所以不喜欢租房,关键在于我们的租房市场不太健康,相关政策及配套服务还存在较大问题。在这种现实国情下,谈心理引导,谈改变住房理念,谈何容易。
租房在中国是存在一定风险的,一些城市管理者往往把城市安全问题归咎于租房者,有的甚至认为,租房者是犯罪的高发群体。因此,他们对租房者的检查,也往往高于有固定住房者。此外,在城市拆迁中,租房者也往往首当其冲,被迫多次搬迁。
此外,租房和买房所享受的待遇也往往不同。一些人之所以选择买房,往往看重的还是购房所能带来的“增值服务”,比如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如果孩子上学不需要高额的择校费,租房买房所能享用的公共资源基本相同,那中国人又何尝不愿意租房呢?
此外,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还不够成熟,充满了非理性的色彩,炒作空间比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百姓早点买房,实际上变相成了一种固定投资,保值升值可能性比较大,而这无疑又大大刺激了中国人的买房动机。
因此,当前在反思中国百姓购房理念的同时,相关部门不妨先想想,我们到底为百姓提供了怎样的选择机会?我们到底为百姓创造了怎样的租房环境?而这或许才是问题的真正关键。(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