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襄阳正文

襄阳:探索棚改新模式 实现民生新突破

2014-02-14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本网讯 近年来,襄阳市紧扣国家棚户区改造宏观政策,树立“抓棚户区改造就是促经济、保民生、促发展”的理念,把棚户区改造作为史无前例的经济工程、宏大的城建工程、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具体的福民工程,与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改善和提升城镇居民居住质量,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紧密结合,坚定不移地大或模推进。

    截止目前,襄阳市共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71492户、570万平方米,基本建成棚户区改造住房56673套,17万住房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赞许。

    以科学规划为先导 谋篇布局见高度

  襄阳市棚户区改造打破“小改小造”的惯性思维,使棚户区改造不再是低层次的拆旧建新和搬迁改造,而是集城市功能再造、人居环境改善、产业结构升级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与城市发展总体战略相一致、相协调、相融合。

    结合棚户区现状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襄阳市编制了《2013-2017年城市棚户区改造规划》,明确了改造的目标任务,项目推进时序以及主要规划技术指标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为有序推进棚户区改造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2013年至2017年,襄阳市计划实施棚户区改造17.83万户,其中,2013年已完成各类棚户区改造38550户。在顶层设计上,坚持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棚户区改造工作,把棚户区改造的过程变成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型社区建设的过程,形成新区、新城、新产业。

    以组织保障为重点 强化支撑提速度

  在工作体制上,成立了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亲自协调督办,市长担任组长,市“四大家”领导包点,市直部门包项目。市政府与各城区政府签订责任状,将棚户区改造纳入年度实绩目标考核范畴。制定考核细则,实行牵头责任制、层级负责制和全面负责制。充分发挥市、区两级积极性,建立棚户区改造“市区结合、以区为主、部门配合、多点互动”的组织模式,合力推进棚户区改造任务的落实。

    在项目实施上,实行指挥部负责制,对2013年棚户区改造项目分别成立指挥部,做到每个项目由一名城区“四大家”领导任指挥长挂帅亲征,有一个工作专班全程跟踪服务,有一笔明确规范的保障经费,有一张考量精确的工作推进“路线图”和“时刻表”,有一套绩效挂钩的考核奖惩办法,实行挂图作战,看图督办,每月一次集中观摩,每周一次项目巡查,每天通报一次项目进度,形成强有力的倒逼机制。

    以政策支撑为基础 突出优势显力度

  一是审批效率高。所有棚户区改造项目由“两改办”集中受理、会商审批、一站式办理,减少了行政周转期。

    二是让利幅度大。对纳入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国有建设用地,实行“不予不取,自求平衡”政策,土地出让金市级留存部分全部用于项目配套建设;对棚户区改造中的产业用地按人均50平方米的标准预留,高于全国同类城市,有效解决了城中村改造后村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各种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按最低标准减半征收;市政设施配套费收入的40%下拨到城区用于项目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惠民程度高。充分考虑还房区位级差、高层分摊和可承受能力等因素,制定了统一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分时限段奖励15%建筑面积的办法。

    四是融资渠道广。襄阳市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全面引入市场化运作,引进大型央企和有实力的大财团参与,投资总额逾1000亿元。

    以和谐征迁为准绳 依法操作掌尺度

  严格依法依规办事。坚持做到“三个符合”,即: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法定程序,符合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

    全面实行公示制度。项目启动房屋征收法定程序后,立即在改造范围内和各大新闻媒体、网络上进行公示,公开房屋征收补偿方案。每个项目现场都设立公示栏,公开房屋征收法规政策、补偿标准、安置房源及户型图等内容。

    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在制定房屋征收补偿方案上,落实“就近安置、安置房建设先行、安置房与商品房品质相同、保障弱势群众利益”四个原则。

    耐心开展群众工作。坚持把群众工作贯穿于房屋征收的全过程,建立干部与被征迁居民对口联系制度,把工作做到每家每户,实现“要我被动征迁”向“我要主动征迁”的转变。

    以惠民利民为目标 增加群众满意度

  安置住房标准化。襄阳市要求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房与开发的商品房在标准上必须达到“三个相同”,即住房品质相同、建筑质量相同、配套设施相同,否则在审查项目规划方案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时不予审批。

    安置方式多样化。在布点棚户区改造项目时,本着“能近则近”的原则,尽可能规划建设就近就地安置的项目;对因城市规划调整,无法满足就近就地安置,分布于城区的零散改造区居民,实行优选项目异地集中安置;对分布在城郊和偏远山区的“三线”军工企业改造区居民,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科学规划安置点集中安置;对人口密集区的改造区居民,通过制定土地级差奖励办法,引导外迁,疏减人口。

    配套设施多元化。严格把好棚户区改造项目的规划审批关,按照规划技术规范合理配套安置小区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提升安置后的居住舒适度和幸福感。

    后期管理人性化。一方面加强生活保障,把困难群众纳入城乡低保,一次性提供150个公益性岗位,让一批棚户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在家门口实现了再就业;另一方面,组建了市政府主导的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为已建成安置小区一次性安装标准化的电视监控系统,使入住家庭享受到了和高档商品住宅小区同等质量的安保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