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武汉正文

武汉:敢为人先 担当“两型”龙头

2013-07-19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漫游江滩,碧空如洗,滔滔江汉,莽莽龟山,清晰可见;远眺东湖,蓝天白云,山青水碧……

  空气质量达到“森林空气”的标准,创今年最佳纪录,整个7月上旬空气均为优良。

  与此同时,总投资64亿元的神龙汽车第三工厂投产,“全球新一代精益化绿色标杆工厂”在汉起航,汉产新车爱丽舍驶向世界。

  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说:“武汉要在改革试验中勇当先锋,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主动作为,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切实闯出一条发展新路。”

  作为武汉城市圈核心城市的武汉,“两型”社会探索一马当先。

  不够“两型”,拒绝60亿元项目

  总投资60亿元,但年耗能高达21万吨标准煤,这样的项目,要不要?

  2011年,当该项目准备打入2000万元的土地预付款时,武汉市决定:拒绝!

  大项目拉动GDP,GDP数据好看,“政绩”自然突出。这样一条“常规”发展路径,武汉为啥不开窍?

  武汉说:我们渴望飞速发展,但不要黑色GDP!

  武汉是老工业基地,第二产业在GDP中占比48.2%,而消耗的能源却占65%。

  工业要发展,能耗要降低,这似乎是个不能划等号的生产方程式。

  两难困局中,武汉劈开新路,不仅用“两型”完成自我革命,还成功站在冲击国家中心城市的最前列。

  在武汉,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不是走形式,而是动真格。

  武汉在全省率先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从源头控制能源浪费。节能评估与环境评估、土地预审一样,作为项目立项和核准的前置条件,拥有“一票否决权”。2010年至去年,武汉18个项目由于能耗超标未通过首次节能评审。

  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今,武汉市单位GDP能耗由1.26吨标煤/万元下降为0.82吨标煤/万元。

  城市长大,绝不牺牲一片湖泊

  166个湖泊,让武汉“百湖之市”的美誉远扬。

  然而,由于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排,城区内的38个湖泊大面积污染。东湖、沙湖、月湖一批湖泊成为劣五类,变质发臭。

  更令公众担忧的是,在房地产、工业项目的冲击下,圈湖、占湖、填湖乱象屡见不鲜。

  扛起“两型”试点的大旗,武汉不能重蹈覆辙。做好水文章,成为检验两型社会实践最直观的标准。

  武汉市决定,用最严厉的治湖手段“捆住”一支支伸向湖泊的手。

  《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中心城区湖泊保护规划》、《湖泊执法巡查制度》、《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武汉出台20多个关于湖泊保护与治理的地方法规,还诞生了世界级的湖泊保护《武汉宣言》。

  武汉在城市中心腹地,挖出一条人工河——楚河,东湖、沙湖时隔百年后再次贯通,让见惯了大江大湖的武汉人为水而激动。有人说,在新中国治湖的历史上,这是一个创举。

  2009年7月6日,大东湖生态水网改造工程动工。投资150亿元,连通东湖、沙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杨春湖等11个湖泊,最终通过江湖相济,构建世界级城市生态水网湿地群。

  汉阳六湖连通、汉口七湖连通、沌口20湖连通……豪迈治湖手笔接连不断;沙湖绿道、东湖绿道、后官湖绿道……一条条“绿色项链”固守湖岸线。

  2007年至去年,武汉市劣V类湖泊从36个减少到16个,武汉中心城区40个湖泊全面截污。

  美丽武汉,不只是清澈的湖水,还有蓝天、白云、绿树、青山。

  武汉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囊括了中心城区350平方公里面积。区域内的高污染燃料锅炉全部改为烧气、用电。黑烟袅袅的烟囱陆续拆除。

  城中显山透绿、郊区生态涵养。2011年,88公里三环线绿带工程启动。今年,武汉市成立专班,投入10亿元进行新城区的山体保护。

  敢为人先,勇闯发展新路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只是一种气体,也能作为一种商品,拿来交易。

  这一看似玄乎的事情,正在武汉成为现实。

  今年4月,华中首个碳交易中心在汉成立,150多家高耗能企业纳入首批试点,计划8月份正式启动碳交易。

  二氧化碳排放量指标像股票一样被买卖,企业排污多,就得多花钱。以市场之手引导节能减排,“两型”武汉全国探路。

  “两型”建设,没有先例。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助力武汉“两型”起跑,但体制机制才能引导“两型”变短跑为长跑,走向更远的未来。

  武汉规范工业“废弃物”交易市场,率先设立全国首家“城市矿产”专业交易平台;成立华中地区第一家环境资源交易所,企业随意排放“三废”成为过去,污染者要付费;挂牌中部地区首家农村产权交易所,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交易金额64.97亿元,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3.34亿元,创造了交易品种最多、交易规模最大、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总额及单笔最高等多项全国之最。

  启动绿色保险、绿色信贷,武汉绿色保险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股权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创新、“人才特区”等创新政策密集出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敢为人先的武汉,在“两型”路上大步前行。


【相关新闻】

“两型”建设大事记

  ■2007年

  10月,《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

  12月,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8年

  5月,武汉市通过关于大力推进武汉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的决议。省环保局主持发起废弃电池收集网络建设,城市圈内将同步集中处置废弃电池。

  ■2009年

  3月,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成立,排污权交易正式启动。27日,湖北环境资源交易所揭牌。

  11月,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出炉。“1+8”城市圈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出台。拟投入5000余亿元实施459个环保项目。

  ■2010年

  1月,国务院批准东湖高新区为第2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3月,武汉城市圈被列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发展区域。

  5月,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市筹备设立武汉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

  ■2011年

  1月,国开湖北(武汉城市圈)建设发展基金开始运作。

  7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实施“一主两副”重大战略决策加快推进武汉市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9月,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的启动项目—东沙连通工程暨楚河全线通水通航。

  ■2012年

  3月,省政府批准《武汉城市圈区域发展规划》。鄂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5月,《武汉城市圈区域发展规划》上报国务院审批。

  12月,省政府批复成立黄石工矿废弃地开发试验区。

  ■2013年

  省政府发布《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2013-2015)》,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出炉。(严运涛、余瑾毅、莫难、肖苗、王以豪、王威、李溪)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刘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