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武汉正文

武汉:两会代表委员支招 为山体编织保护网

2013-01-08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武汉有200多座山,但身在武汉却基本看不到山,这是武汉人的尴尬与悲哀。”昨日,武汉市人大代表、硚口区额头湾村书记陈军说,离额头湾村不远的地方,就是东西湖区的吴家山,但这座山已被众多房屋所包围。这样的现象在武汉城区四处可见。

    武汉市人大代表、武汉地铁电视公司总经理黄新祥感叹:“武汉的山承载市民的记忆,不少武汉家庭几代人都习惯爬山锻炼、休闲。但近年来,山越来越少,山也越来越难靠近。”

    连日来,本报“聚焦山体保护”引发热议。究竟如何呵护武汉群山?昨日,记者采访多位武汉“两会”代表委员,并走访武汉市林业、园林等部门,寻找答案。

    在大家看来,武汉保护山体,缺的不是智慧与经验,而是决心与勇气。

  摸家底:需将更多山体纳入保护

  武汉园林人士介绍,武汉中心城区58座山体,已是15年前划定的数据,如今,不少山体面积缩水甚至消失,如武昌凤凰山、花园山、汉阳赫山等。另外,不少山体当年尚在郊区,如今已进入城市中心区域,如青山区矶头山、鸦雀山等,经多年建设已成公园。

    2011年,武汉市规划部门公布《武汉市地理信息蓝皮书》,称汉阳、武昌、青山、洪山、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6个区,共有自然山体158座。“造成这种差异,关键是统计口径不同。”专家指出,武汉保护山体的第一步,是赶紧厘清标准,确定范围,摸清家底。

    促立法:至今无保护山体法规

    1999年,《武汉市保护城市自然山体湖泊办法》出台,山体、湖泊保护同步起航。

    14年中,武汉相继出台《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中心城区湖泊保护规划》等法规,对湖泊保护的地方立法国内最全。

    但至今,武汉没有一部专门保护山体的地方性法规,特别是缺乏从城市生态环境角度制定的保护办法。

    陈军说,武汉是山水园林城市,有水也有山,要像保护湖泊一样保护山体。

    知情人士介绍,目前武汉保护山体主要适用两项规定:《武汉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和《武汉市规划局关于加强中心城区湖边、山边、江边建筑规划管理的若干规定》,“前者仅将山体等同于路边花坛等道路绿地,后者只是规划部门规章,法律效力有限”。

    民建武汉市委委员周新斌认为,必须尽快出台相关规定,严厉打击破坏山体行为,“谁再动山,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对不作为的管理部门还要问责”。

    周新斌说,从职能看,规划、建设、国土、环保、农林等部门都对山体、山林绿化负有责任,但没有专门部门和人员实施有效的日常监督管理。应明确行政责任主体,设立“山长”,改变破坏山体无法管、无人管的局面。

  划三线:尽快划定保护网

    去年5月,武汉市为中心城区39个湖泊划定“三线一路”。其中,水域是蓝线,严禁填占;绿线是滨湖绿化带,只能造绿;灰线是控制区,确定湖泊预控开敞面积,限制环湖无序开发,保护湖景的公共性、共享性。

    此举被称为全国首举,为武汉湖泊套上了保护网。

    据悉,早在2003年武汉市规划局就为中心城区58座山体划定了“绿线”。但记者在网上始终无法找到具体绿线图,踏访武昌多座山体,未在现场见过一块绿线界桩。

    有市民建议,应借鉴湖泊管理方法,迅速划定山体“保护网”,公共的绿地、山体的示意图上网公布,公众一看就明,方便监督、保护。(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