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生态宜居城市入画来
生态宜居城市入画来
——我市“十二五”城乡建设成就暨“十三五”展望掠影
路桥建设实现新跨越
当穿梭在市区纵横交错的交通要道,人们可以越来越清晰地看到:鄂州大道、吴楚大道、鄂东大道、发展大道、寿昌大道、滨湖路、寒溪路、青天湖大桥、双港大桥及在建的凤凰大桥……50多条宽敞平坦的主次干道及桥梁,构成主城区道路网络,如一张张闪亮的“城市名片”,汇聚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城市建设画卷。
“十二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65亿元,共实施了数十个道路桥梁工程建设项目。这些项目,构建起“环网相连、节点通畅,结构合理、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形成了“四横四纵”城乡快速交通和“九横五纵”城乡主干道网,将中心主城与八大新区,即:葛店开发区、三江港新区、鄂州开发区、鄂城新区、花湖开发区、梧桐湖新区、红莲湖新区、梁子湖生态文明示范区联成一体。以中心城区为龙头,八大新区为支撑,特色镇为链接,新社区为支撑基础的”四位一体“新型城镇交通体系构架初具规模。
如今,中心主城区城市道路总长度达到362公里,主干道达107公里,次干道达93公里,支路达62公里,建成区面积达60平方公里,形成了中心城区与城西、城东“一体两翼”格局,有力支撑了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区拓展,改善了市民出行条件。
八大新区道路桥梁建设也方兴未艾:葛店开发区建成道路19.8公里,在建道路24.8公里,“五纵十横”城市骨干路网基本形成;鄂州开发区新增城市道路9.13公里,建成民信东路、滨港路、青天湖大桥等多个道路桥梁工程;花湖开发区新增城市道路15公里,建成花湖大道、鄂州大道等多条道路;梧桐湖新区新建、续建道路14条,共计100公里,新区道路实现了串通、连续成环。全市城镇化率达64.08%,居全省第二名。
城乡综合交通路网体系的构架,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夯实了基础,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开放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支撑。以吴楚大道为例:此条道路是城市东西中轴线,西接武汉的雄楚大道,东至黄石的黄石大道,全长59公里,贯穿葛店开发区、三江港物流园区、鄂州开发区、中心主城区、鄂城新区、花湖开发区,形成了大武汉半小时生活圈,促进了青(山)阳(逻)鄂(州)循环经济区深度开发。
此外,鄂州大道及南互通工程的建设与武黄高速新鄂州站的开通运行,将主城区与汉鄂高速、武黄高速紧紧相连,大大缩短了鄂州与武汉、黄石的距离。园林绿化展现新风貌
“鄂州7000万元建设城市生态廊道”,2015年7月,这条消息被全国20多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
去年7月7日,总投资7000万元的鄂州吴都中央生态廊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充分发挥绿化隔离带防尘、防噪、净化空气的作用。
生态廊道的建设,只是我市建设绿色家园的一个缩影。
绿色,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我市牢牢把握“绿色决定生死”的深刻内涵,着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绿色家园。
中心城区绿化建设突出“三山一湖一带”(西山、葛山、莲花山、洋澜湖、滨江风光带)建设,充分利用“黄金水岸”、“湖光山色”等自然条件,把历史人文、自然风光和现代气息完美结合,大力实施了环湖休闲景观带和滨江风光带一、二、三期建设。同时,着力建设“三大公园”,整体搬迁八一钢铁厂,在原厂址上建设了集绿化、景观、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滨水景观带———西山生态公园;在一处三面环水、一面临街的洋澜湖半岛形荒地,建设了融生态、文化、休闲、健身于一体的橘园生态公园;在城际铁路鄂州站,建设了集交通疏散、旅游休闲、文化展示、生态环保于一体的站前广场。这三大公园的建成开放,使主城区更加美丽,吸引了大批市民游览、观光、休憩。
与此同时,在中心城区增绿、补绿,着力建设绿色小区、绿色园区、绿色廊道,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近几年,通过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多元投入的城市绿地建设模式,采用规划建绿、拆违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屋顶披绿等多种绿化手段,因地制宜,全面布局城市绿地,使市民开窗见绿、出门进园。至2015年底,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1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66平方米。八大新区也高度重视园区绿化建设、生态宜居建设,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城市品质实现新提升
当晨练的市民沿着中心城区沿江大道走进江滩公园,当司机们行驶在江碧路、凤凰路、祝家湾路、汇贤北路等城市主次干道,他们都会发出由衷的感叹:路变宽敞了,变平坦了,变整洁了。
提升城市品质,打造精致城市,服务“五城同创”,本着这一经营城市的理念,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城市部分主次干道实施刷黑改造工程,对城区破损水泥路面进行修补。
“不见昔日旧模样,道路换了新容貌。”这是市民的共同感受。
祝家湾路连接主干道滨湖南路与民福路,是主城区城南的一条老街,周边企事业单位、餐馆、酒店、商铺、居民小区、学校林立,人口密度较大。刷黑改造前路面破损,局部水泥砼板出现错台、断板、裂缝,不仅影响了城市形象,而且给车辆、行人的通行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刷黑改造工程对祝家湾路老旧雨污排水设施和人行道进行维修,疏通了雨污管道,铺筑了人行道彩砖、火烧板,安装了花岗岩站石、卧石,极大地提升了道路的整体功能,方便了市民出行,成为城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与祝家湾路一样“靓脸”的还有凤凰路国际康城段。此段路是鄂州迎宾大道的关键节点,周边居民小区、商铺、酒店、商务会所密布。改造前路面凸凹不平,容易积水,不仅影响了城市形象,而且给车辆、市民出行带来不便。改造后路面平整,路容焕然一新,使周边领秀1+8、莲花广场、金凤凰、高知秀园等居民小区的近5万多市民受益,同时也惠及周边交通局、吴都中学等众多机关干部、学校师生。
城市主次干道刷黑改造,不仅改善了市民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城市品质,美化、靓化了城市。
近三年,我市共投入2亿多元,对主城区20多条主次干道进行刷黑改造、修补路面,改造升级蟠龙、祝家湾等共15个集贸市场,兴建鄂高地下通道,扩建葛山大道,实施莲花山和西山风景区提档升级。这些举措锻造了城市品质,实现了主城区面貌的新变化和群众满意度的新提升。人居环境实现新改善
“城市发展依靠群众,城市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这一理念,由过去单一追求城市建设规模,转变为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让市民感受现代城市的亲和力、宜居度、认同感和幸福感。
洋澜湖通过实施破堤还湖、污水截流、湖底清淤、引江换水、环湖绿化和种植水生植物等多种综合治理手段,并在老城区5.8公里范围内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兴建镜园调蓄池,如今,一个集自然生态之美、园林绿化之美、文化风情之美、运动集闲之美、人居环境之美的洋澜湖展示在市民面前。2011年,洋澜湖综合治理获得“中国人居范例奖”光荣称号。
背街小巷的改造,让市民感受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成果。
鄂州,作为一座有着近2000年建城史的城市,成百条背街小巷犹如城市路网的“毛细血管”,分布在城市社区、里巷深处。这些背街小巷多集中于老城区,人口密集,商业网点多,地下管网等配套设施陈旧。由于年久失修,不少背街小巷路不平、灯不明、水不畅,脏乱差突出,市民出行不便,更影响了城市形象。
为彻底解决背街小巷“行路难”、“排水难”等问题,达到路平、灯明、水畅、设施齐全、环境美化的目标,市政府决定对主城区其余43条背街小巷道进行改造,治理脏乱差,打造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街巷。到2015年底,76条背街小巷全部改造完毕。
改造后的背街小巷变靓丽了,居民们纷纷给建设部门、街办、社区送去溢满感谢之情的锦旗。
“谢谢你们!如今我们住的地方路平了、水畅了、景美了……这是我做梦都盼望的事呀!”家住古楼街办赵家山3栋的肖玉英女士亲自赶赴濠塘社区,将全体居民制作的一面写有“为民众办实事”的锦旗送给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王春梅。
在改造背街小巷的同时,我市投资42亿元,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一体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系统建设,建成污水处理设施221座。目前,基本形成了“因地制宜、厂网并举、再生利用、总体均衡”的全市域城乡一体的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覆盖网络格局,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
1月6日,凤凰街道滨湖社区代表居民给市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中心送来一面写有“心系群众办实事,排忧解难筑和谐”的锦旗,感谢雨污分流改造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为满足群众需求,还启动了市民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和群艺馆、科技馆等项目建设。
与此同时,“十二五”期间,我市建筑业产业规模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规模达到120亿元;村镇建设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1个镇列入全国“四化同步”试点,3个镇列入全国重点镇,1个村获全国宜居村庄命名,60个村庄获省“宜居村庄”命名;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预防、应急救援“三大”体系不断完善,地震台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建工程抗震设防率达98%以上,实现了抗震管理从房屋工程向市政工程的延伸。八大类项目和十大工程扮靓“十三五”
展望“十三五”,我市将以建设“活力城市、品质城市、国际城市、生态城市和幸福城市”为目标,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十三五”期间,主城区将实施“八大类”建设项目,即“一通、二建、三带、四改、五网、六馆、七路、八园”。“一通”:实施城市道路畅通工程,重点打造滨湖南路、滨湖北路等重要道路节点高架桥、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公共自行车系统、公共停车场等项目;“二建”:建设海绵城市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三带”:打造三国吴都滨江风光带、洋澜湖沿湖景观带、吴都中央生态廊道;“四改”:实施棚户区改造、城市道路升级改造、街区景观改造(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扩能改造及水体治理(洋澜湖综合治理、新港治理);“五网”:建设雨污管网、供水管网、燃气管网、城区干道管线(入地)网、环卫设施网;“六馆”:高标准建设市民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科技馆、规划馆、会展中心;“七路”:以凤凰大桥、沿江大道东西段、新港路(重载车通道)、汇贤路南段、洋澜路南段、东佛路南段、程潮路建设为核心,构建便捷的城市道路交通网;“八园”:建设洋澜湖湿地公园、天龙山综合公园、体育公园、葛山公园、桥头公园、卧虎山公园、植物园、动物园。
同时,重点打造“十大”建设工程:凤凰大桥、新港路(重载车通道)、三大中心、三国吴都滨江风光带、天龙山公园、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天然气“户户通”及管网改造工程、城市道路畅通工程、海绵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房产)。目前,已启动了其中四个重点项目建设。
生态宜居城市入画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鄂州,这座现代文明城市,“十三五”期间将焕发出更加靓丽的风采。生态宜居,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个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打造“美丽锦绣鄂州”,着力加大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市政工程建设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追求城市建设规模,向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承载力方面转变;从市政设施建设单一由政府投资,向社会投资、政府与社会共同投资的融资方式转变;从城市粗放式发展,向生态绿色发展转变,使城乡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生态宜居城市排行榜上名列位,全省第二位,并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湖北省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殊荣。(罗锋、吕震、王友俊)
来源:鄂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