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还有一批百年老建筑盼保护
市民叹惜 循礼门火车站再也回不来了
还有一批百年老建筑盼保护
(图为:长生堂)
(图为:法租界消防队旧址)
(图为:战时书报供应所旧址)
(图为:经心书院旧址)
(图为:庚子烈士纪念馆)
(图为:卜内门洋行旧址)
(图为:博文书院教学楼)
面对“大部分老站瓦损毁,只有小部分用于复建新站装饰”的事实,市民纷纷感叹“老建筑还是没了”。昨日,热心市民和走访民间老建筑保护的“发烧友”,向记者提供了一批目前仍未列入保护范围的城市老建筑。这批老建筑和循礼门火车站一样,因不受保护现状堪忧。为免日后遭到破坏或拆迁,市民呼吁相关部门尽快保护起来。
市民王炎生和刘文祥热衷民间老建筑保护。他们说,亟待保护的这批老建筑处境堪忧,很多都有百年历史,都是城市一段历史的见证,是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记忆。但这批老建筑因为“既非文化保护单位,又非优秀历史建筑”,它们不被重视,没有一个部门来保护,正面临逐渐从城市消失的境地。
武汉到底有多少没有被保护起来的老建筑?民间老建筑保护发烧友们称“很多”,但具体数字不详。刘文祥告诉记者,去年市房产部门曾向市民公开征集身边不受保护的老建筑,考虑将其中一批列为优秀历史建筑,当时市民、网友热情很高,列举了200多处老建筑递交上去,但结果很遗憾,只有其中的20多处被列为“优秀历史建筑”。
位于武昌的经心书院就是一处亟待保护的老建筑。经心书院是1869年(同治八年)时,张之洞任湖北学政时所设。历经百年,经心书院早成民居,发黑泛黄的雕花月梁、样式古朴的青瓦翘檐仍在,却因缺少保护,变得残破不堪、摇摇欲坠。
刘文祥说,和经心书院一样,目前正被损毁的老建筑还不少。如庚子烈士纪念堂、汉口英美烟草公司、卜内门洋行等。
“为什么不在老建筑还在的时候就好好保护起来呢?”武汉著名地方志专家董玉梅说,现在武汉出现了不少仿民国时期的建筑,可仿的毕竟是仿的,没有故事,与历史无关了。与其仿造,不如把原本的老建筑好好地保护起来。
今日起,本报向市民征集“您身边亟待保护的老建筑”,市民朋友可以拨打本报新闻热线59222222或114转长江倾听热线,或者在新浪微博@长江日报,提供线索。我们将把搜集的情况向有关部门反馈。(来源:长江日报)
《循礼门火车站看不到老砖瓦痕迹》追踪
记者梳理该市老建筑信息发现
有故事的8处老建筑恐原貌不再
(图为:汉口英美烟草公司旧址)
武汉市有一群保护老建筑的“发烧友”,常常相约扫街,呼吁对老建筑的保护。在记者搜罗身边老建筑的过程中,他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昨日,记者对读者提供的信息进行了梳理,发现有八处老建筑正在被悄然变样。
这些老建筑,有些可能就在你的身边,不为人知却尘封着一段历史。一起来认识它们,听它们的故事,保护它们已经受伤的容颜。
长生堂
1911年9月17日,扬州剃头匠张聚年在法国租界汉口车站路开设长生堂。
张聚年来汉初衷,是为“求生”二字,借引以作“长生”之处,因此就在小店门前挂出“长生堂”理发店的招牌,以“文武”理发吸引顾客。
所谓“文武”理发,就是传统的将理发与推拿按摩融为一体,匠师除了对顾客剃头修发外,还附加对顾客从头到脚全身的推拿。
蒋介石每次来汉口,都要“长生堂”师傅代恒贵及其独生子代友宝为其剃头。
2000年,被国家国内贸易部授予“全国十佳美发美容院”;2006年被国家商务部首批认定为“中华老字号”。目前,继续经营理发,但未纳入保护范围。
法租界消防队旧址
法租界消防队旧址位于今汉口岳飞街19号,是一栋具有法式风格的2层洋房。
1914年,由法租界巡捕房领导的消防队正式成立。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法租界消防队设施完善、应急反应迅速、人员专业化程度高,可以和上海、天津的租界相媲美,远超过国内其他城市的消防水平。
汉口英美烟草公司旧址
汉口英美烟草公司旧址地处合作路17号,在鄱阳街合作路口。
1906年,英美烟草公司在汉口德租界六合路建设烟厂,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机器设备,以土产烟叶制为纸烟。1911年,英美烟草公司在汉口鄱阳街合作路口设立分公司,自建三层大楼办公。
目前,英美烟草公司旧址分别为市旅游协会和市供销合作总社办公地,由市旅游协会和市供销总社各占一半。一幢红砖建筑,因市供销合作总社将自家使用的一半外墙面用白色的瓷砖进行装饰,历史建筑变得不伦不类。
战时书报供应所旧址
汉口铭新街福新里8号,在抗战初期,曾经是中共领导下的战时书报供应所旧址。
福新里建于1921年。是原荣氏家族的产业,由荣德生的女婿李国伟主持,在汉口投资兴建福新面粉厂、申新纱厂后的又一不动产。
新中国成立后,福新里一直是武汉市粮食部门的职工宿舍,里份内每栋房子堂屋的地平面都是红色水磨石铺就,只是现在每间堂屋内都隔出了一间住房。如今,门前已显脏乱差,环境糟糕。
经心书院旧址
武昌三道街4号,经心书院旧址。1869年张之洞任湖北学政时开办。湖北三大书院之一,距今140余年。
经心书院旧址是现存武汉市城区内最早书院,也是张之洞创建的第一所书院。1902年改为勤成学堂。日伪时期被日军占领,为日本人的伤兵医院。新中国成立后由湖北省干部子弟学校改为市46中,再后来改为武汉市警官学校。
目前,经心书院旧址仅存的一幢当年的历史建筑,已被隔成若干间居室,供人居住。大殿外廊立柱基本保存。内廊屋檐下的雕刻依旧精美。
庚子烈士纪念馆
上世纪30年代与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一并建起的私立武昌东湖中学,坐落于珞珈山西南麓。
这所学校内有一幢大楼,集礼堂、教室、图书馆、办公室四大功能于一身,名曰“庚子烈士纪念馆”,是以1935年洪山庚子烈士墓修缮余款捐建的纪念建筑。1938年珞珈山军官训练团将官研究班第二期、第三期于东湖中学校园举办,庚子烈士纪念馆也是重要的授课、会议场地。
去年9月,庚子烈士纪念馆进行翻修,原本白色外墙被涂成黑色,原貌被改变。
卜内门洋行旧址
卜内门洋行汉口分行旧址位于今胜利街87号。为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1921年由景明洋行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施工,1924年竣工。
英国的卜内门洋碱公司是世界闻名的纯碱、肥料、化学制品的制造商。1926年经过改组,成为英国帝国化学工业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建筑装饰漆供应商。卜内门洋行一度在上海、香港、广州、厦门、汕头、福州、重庆、天津、大连、青岛、汉口、哈尔滨等城市开设分支机构。新中国成立前夕,公司迁往香港。
目前该楼正立面重新翻新处理,楼顶加盖,完全看不出原来的样子,只是背面、侧面基本保持原样。
博文书院教学楼
博文书院地处武昌武珞路203号。博文书院教学楼建于1904年以后,2层砖木结构,由陈松记营造厂施工建造。在武汉市第十五中学校园内。
博文书院是英国基督教循道公会于1885年在武昌大东门外投资兴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在校园内点过兵,也就是现在的“中山坡”;中共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原国家代主席董必武曾亲临“博文”作报告。
十五中学校园里,现有六栋老房子,博文书院教学楼是这六栋历史建筑之一,并于2008年进行了全面大修。其余五栋老房子都是原博文书院的教师楼。(来源:长江日报)
为武汉人留点回忆
以循礼门火车站老砖瓦为发端,踏上一条寻找老建筑之路。行走得越多,听闻得越多,令人失落的消息也越多。很多铭刻着武汉记忆的老建筑已经消失了,而另一些尚存的老建筑则处在随时消失的“危险”中。
那些为保护老建筑所作的奔走努力,没能阻止它们的“退场”。让人不解的是,不少仿古建筑戴着某种格调甚至时尚指标的帽子,出现在各类新兴商业区。宁要老建筑的“壳”,不要老建筑的“核”,说起来是发展与保护的“两难”,骨子里和那些只追求面子光鲜的发展是一个逻辑。
山水是天赐,老建筑是前人留下来的。我们要留给子孙的,不是只有自然资源,还要有城市的人文历史,一个企业就可以让一个老建筑岌岌可危甚至死去。城市的空间就那么大,总得毁掉一些东西,留住一些东西,毁什么,留什么,看我们在乎什么。为武汉人留点回忆,清醒起来,行动起来。(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