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专家:此时此刻要严防什么?
震区抗疫的决战开始了!
地震灾场此刻的头等大事,是阻击瘟疫。气温一天天升高,大量蒙难者遗体尚未起出,震区弥漫令人窒息的气味,地震幸存者和救灾人员的生命安全,正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
32年前,我作为防疫队的一员进入唐山,亲眼目睹灾区极其恶劣的生存状况。汶川地震和
唐山地震完全相同的是,城镇生命线工程中的供电供水系统毁于一旦,饮水和清洗条件困难;粪便、污水和垃圾的排放处理系统瘫痪;本地的医疗防疫系统被严重破坏。唐山震后处置了24万蒙难者遗体,最终没有爆发瘟疫,堪称奇迹,亦属侥幸。
和唐山地震相比,本次震后抗疫战有若干不同之点:灾场地域数倍于唐山,遭到严重破坏的城镇坐落各处。这使得抗疫战线极长。城乡相连,除了人的遗体,还有大量牲畜家禽乃至其他动物的尸体。除此,各地停电,大型冷冻库或被毁损,或停止工作,造成另一大部分物品腐烂。正在腐烂中的生活垃圾,数量亦惊人。这一切,都和处于物资匮乏年代的唐山不同,抗疫的工作量极大。目前各省派出防疫队,分兵把口,一个省包一个县,是指挥部的正确决策。从废墟中清理遗体的难度高于唐山。救援人员需要在大量更错综复杂的倒塌楼房中清理遗体。
灾场防疫的管理,比唐山复杂。在今天的灾区,难以像唐山,以简陋快速的手段,将遗体集中掩埋。本次地震,政府考虑受难者遗属的心情,联合制定了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意见,规定了认领程序,甚至在火化前安排遗体整容。而一些遗属不接受集中深埋,增加了处置难度。
这次进入灾区的救灾人员、传媒工作者、志愿者,也远比唐山的时代多元,自身卫生防护可能会有漏洞。前方记者告诉我,他们的防护、消毒,是由志愿者负责的,这是有效方式,但愿可覆盖所有人员。
从电视上看到,汶川县城的百姓在用纸板遮阳,灾区的气温已达三十度,并在逐日增高。唐山在地震半个月后,气温迅速降低,情形正相反。四川震区的遗体处置,已迫在眉睫。然而困难再大,也须严格坚持处置标准,以免遗留后患。唐山当年有大量遗体掩埋深度不足,是年底,卫生部下令实施大规模掘起重埋或火化。而在四川,如发生同样问题,在很快到来的炎热夏季,后果难以想象。
防疫决战已经开始。指挥者正采取果断措施,在严重污染的废墟划定禁区,并组织民众撤离到离废墟较远的地方集中临时居住。我要特别向身心承受巨大压力、从事遗体处置工作的战士们致敬!
此外,就是严防“地震湖”溃决。
8级大地震、频频强余震和大范围滑坡、泥石流叠加,使本次汶川地震具有极大破坏力。多条河流被截断,形成至少21个堰塞湖。湖面扩大,水位升高,一些地方的残破房屋,已经浸没在水中。抗震救灾总指挥部要求对堰塞湖情况进行彻查。水利部、武警水电部队和四川省组成的专家组,正对高危风险的堰塞湖进行严密监测。
上世纪中国最大的一次地震堰塞湖溃决惨剧,发生在1933年。中国著名地震预报专家耿庆国先生,曾对该次灾害现场做过踏勘考察,撰有《“地震湖”的崩溃——1933年迭溪地震》一文(见《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
请注意“迭溪”这个地名。迭溪,是四川茂县的一个镇,也就在今天特大地震震区内。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迭溪发生7.5级大地震,震中烈度达到十度,迭溪镇毁于一旦。和本次汶川地震的情形一样,迭溪地震伴随巨大山崩,银瓶崖、大桥、迭溪三处崩下之岩石将岷江堵塞。地震发生11天后,高山峡谷中出现一片平湖。湖水随群山回旋绕曲,逶迤达25华里,当时最宽之处约4华里,称为大海子。
大震后第45天,即1933年10月9日下午7时许,因强余震触发,堰塞湖溃决。积水倾湖涌出,引起岸边陡峭崖壁猛烈垮塌,洪水怒涛汹涌,长驱直下,乱石飞崩,尘雾障天。
在耿庆国先生引述的史料中,令人震惊的,有如下描述:
大水下午七时溃出,于九时到茂县,11时到威旧,夜半到汶川,次日上午3时到灌县……
这条史料显示,今天的汶川震区,历史上曾因地震堰塞湖溃决惨遭洪水扫荡。75年前的迭溪堰塞湖大溃决,证明地震次生灾害隐伏巨大危险。那次迭溪地震,主灾地震造成近7000人死亡,而次生灾害堰塞湖溃决,使2万人丧生。仅在都江堰,就捞起尸体4000具。
今天的四川震区,余震仍未停息,滑坡、泥石流仍在不时发生,降水仍多,20多个堰塞湖,如同多个定时炸弹。希望水利专家进一步查明险情,采取万全之策,疏导积水,确保灾区幸存者和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
我曾在国家地震局的《中国减灾报》工作,总编辑即是耿庆国先生。他是一位把自己的生命完全献给中国地震预报事业的科学家。汶川地震发生后,我想起,在与耿先生共事的时候,常常听他和地震科学家们谈到“茂汶”这个地名。当前救灾形势险峻,堰塞湖“悬剑”在上,危机四伏,我引述迭溪地震史实,唯盼引起指挥者高度警觉!(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