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荆州正文

荆州:城市发展添盛景

2016-01-18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城市发展添盛景
——荆州“十二五”城市建设工作纪实

    过去五年,对于荆州城市建设而言,是奋进赶超的五年。

  过去五年,对于荆州城市建设而言,亦是华丽转身的五年。

  漫步城区,总能看到这样的喜人景象:新建、改建和拓宽了次道们行方约40条城市主干,我出更便了;完成一批雨水泵站新建、扩容工程,下再大雨也不用“看海”了;完善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及污水处理厂建设,启动实施绿化美化和生态建设工程,草更绿水更清,我们呼吸更畅快了………

  城市空间拓展加速,城市格局不断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园林城市创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市住建系统五年砥砺前行,正换来荆州一场华丽蝶变。

  立足未来引领城市科学发展

  “妈妈,咱们明天还来骑‘旋转木马’好不好?”家住沙市区豉湖路的小朋友明明正在妈妈蔡慧的陪同下在玉桥公园玩耍。蔡慧说,这几年感觉身边环境变化特别大,奥体中心改造好了,玉桥公园升级了,荆沙大道上的商业住宅小区也像雨后春笋般一个个冒了出来,“真没想到,原来的边缘地带和郊区,正逐渐扩展为车水马龙的城市中心。”

  蔡慧的幸福感,来源于我市立足未来的大手笔建设。

  “十二五”期间,荆州中心城区按照“北越南跨、西进东联”的发展思路,规划出荆北新区、沙北新区、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开发区商务新区和华中农高区等五大片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格局与功能定位逐步完善,荆州正以打造“江汉平原中心城市”和“长江中游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实现跨越式发展转变。

  以荆沙大道、318国道为主轴线,老城新区相互衔接。沙北新区和荆北新区正逐步转变成未来的城市核心区;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正全力打造楚文化品牌;华中农高区将引领未来高端农业;荆州开发区着力发展新型工业,逐渐与周边乡镇之间打破行政界限。工业、商业、农业等各大产业在荆州依次布局,加速城区旧貌换新颜。

  中心城区发展的具体变化,集中体现在新区各个项目的陆续建成。2014年,为迎接省运会的到来,总投资2.17亿元、占地29.35公顷的荆州体育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同时,荆州奥体中心和古城健身中心升级改造完成,新增羽毛球馆、游泳馆、综合训练馆等,满足了全民健身的多种需求,荆州“半小时健身圈”呼之欲出。

  除一批新建、改造的公园相继开园外,世纪金源、绿地之窗、竹叶山汽车城、万达广场等房地产和城市综合体项目先后落地荆州,也为城区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城区日新月异,县市不甘落后。在城区飞速发展中,各县市区建设也在如火如荼进行着,城镇发展不断出现新的突破。通过强化产业支撑,引导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向城镇有序集中,一批重点(中心)镇和沿江、沿路城镇得到扶持,一些高品质、功能型、特色型的精品小城镇即将开工建设。目前,荆州已拥有弥市镇等13个国家重点镇,以及岑河镇等11个“四化同步”发展试点镇。全市8个省级试点镇、4个市级示范区、139个县级示范村和仙洪试验区19个乡镇建设还在重点推进中。

  建设新城镇,要以打造新农村社区为突破口。“十二五”期间,通过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利用土地整理、建材下乡、农村环境整治、农村危房改造等政策,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加速。目前,全市已成功创建83个湖北省“宜居村庄”示范项目,规划出可容纳30万农村人口的375个农村新社区建设项目,目前已经建成182个,在建93个。

  2015年,全市完成城市建设总投资33.3亿元。目前,荆州已逐渐形成“一心、五轴、六点”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即以集聚发展中心城区为核心、协调发展县市城区为支撑、择优发展重点(中心)镇和促进发展一般镇为依托,初步构筑起“大城市”格局,实现了“十二五”期未全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50%的目标。

  以人为本突出改善民生工程

  “以前这边不通公交车,路况也不好,出门办事特别不方便。现在好了,条条大道都直通北京路。”家住沙市区雷家垱的陈女士给如今快速便捷的城市道路网络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一个多小时,就能从荆州到武汉,以后做生意方便多了。”在中央大道地下商业街经营服装生意的朱女士感慨道,经常要去武汉进货,之前只能坐大巴去,还常常堵车,一耽误就是一天,现在问题解决了,半天不到就能回来。

  随着荆州火车站、火车站公交及客运枢纽、三湾路公交及客运枢纽等交通线路的陆续开通,以及明珠大道、上海大道、楚源大道、荆秘路等约40条城市主次干道的新建、改建和拓宽,中心城区“堵点”陆续减少,城区交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城市脉络逐渐畅通。同时,荆州经济开发区也已初具“两纵六横”主干路网雏形,荆北新区已然凸显出城市门户形象,沙北新区则形成了“两横四纵”的路网格局。

  科学的城市路网格局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助推城市向前发展的重要环节。2015年,全市新建、改造城市道路94公里,一条条断头公路被打通,多条道路被铺上黑色沥青。五年间,全市交通脉络逐步理顺,城市骨架逐渐拓宽,市区道路通行能力进一步提升,城乡距离不断缩短,居民出行更加便捷,城市交通渐入“微循环”,荆州“内外联通”的交通格局趋于完善。

  不断完善的交通框架,让城乡居民紧密相连,而市民居住条件的改善、生活品质的提升,也是促进城市面貌发生变化,实现同步小康的重点工作。

  “十二五”期间,我市住房建设亮点纷呈,通过积极探索实际,已逐步建立起面向低收入家庭配租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销售经济适用住房,中等偏下收入、新参加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配租公共租赁住房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供应体系。

  一个个实干之举,一项项惠民之策,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供水和天然气问题亦是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我市现有柳林、南湖、郢都三座水厂,日供水能力达40万立方米,中心城区供水普及率达100%,水质综合合格率均达100%;现有2家管道燃气供应企业、3家燃气汽车加气企业,以及15家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企业,适应荆州经济发展的城镇燃气供气格局已然成型。2015年,我市新建管网420公里,天然气管道已经基本覆盖中心城区,全市天然气用气量年均增长约16%。

  生态先行打造绿色宜居城市

  智者,观其异。城市快速发展,赖于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对照差距求进步。

  我市素有“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有着丰富的滨江、生态、园林等资源。五年间,市住建系统不断对城区绿化进行提档升级,并将建设人水和谐城市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点,对四湖流域和荆南四河的环境展开综合治理,对护城河、荆沙河等实施生态引水工程,启动建设了一批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厂,有效解决了水环境污染问题。

  水体清澈,绿意盎然,方能彰显“绚丽荆州,四季花城”的本义。五年来,荆州加大投资力度,启动一大批绿化美化和生态建设工程,着力打造“滨长江、环古城”风情带,有针对性地对中心城区多处广场、道路、公园和游园绿化进行提档升级,恢复护城河、荆沙河、荆襄河、西干渠等河道的生态环境。同时,对三义街、得胜街、冠带巷、关庙广场、息壤亭、胜利街、张居正陵园、张居正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和旅游景观环境进行重点整治,提升街区生态环境。

  目前,荆州已获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松滋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公安县创成国家园林县。我市绿化总面积已达到2781.61公顷,绿地率32.75%,人均公园绿地达8.52平方米,绿化覆盖总面积3073.14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6.18%,自全面开展“绿满荆州”行动后,完成植树造林5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0.4%。

  除加大园林绿化建设力度外,新建公园也是提升城市品质、构建宜居城市的重要举措。如今,以水乡绿地为特色的明月公园,集水文化和运动休闲为一体的临江仙公园,号称荆州版“欢乐谷”的玉桥公园(一期)已相继开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水美、景美,也要空气清新、环境整洁。

  为促进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我市开展了“三禁两治”环保行动,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与此同时,一批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小化工等五小企业被关停;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8.6%;道路清扫保洁率达100%;城区垃圾清运率达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回望过去五年,荆州城建硕果累累。展望未来五年,更多挑战接踵而至。荆州住建系统庄严承诺:“十三五”时期,将把创造更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全力以赴打造“海绵城市”、“智慧城市”,推进美好荆州建设再上新台阶。(沈微、徐祉晔)

来源:荆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