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适房房号诈骗的根源是什么
近日,北京发生了一起重大的经济适用房房号诈骗案。三十多位市民从一名叫刘霏的男子手中购买翠城经济适用房的房号,每人交了16万至27万元不等的金额,最终发现被骗。无独有偶,两天前,十余位购房人也轻信一名叫李峥的男子能买到天通苑经济适用房的房号,每人把5万至20万元不等的订金交给李峥,也发现被骗了(据4月30日《北京晨报》)。政府有关方面表态称,购房者应该按政策从正规渠道申请经济适用房,才有安全保障。
为何经济适用房房号成了诈骗的工具,仅仅是因为购房者的“贪心”?一个显而易见的判断是,如果经济适用房房号的审核发放程序公开并且透明,那么无论房号这一资源多么稀缺,也不具备成为诈骗工具的条件。然而打开天通苑的社区论坛,或者百度的“经济适用房”,房号都是最热门的“商品”。而“穷人熬夜排队买不上,富人开着奔驰买几套”现象,根源也正在于本来应当无偿作为资格审查和购房凭证的“房号”,进入了地下市场流通领域,成为规避各种政策和检查的通行证。一个佐证是,笔者的一位朋友,花费十万元购买到了东四环附近经济适用房的房号,而收益也是显而易见的,置业的成本比起购买价格高昂的商品房,节省了近三分之二。
经济适用房诞生,人们对其充满了期望;而随着房号越来越难获得、实际购房成本越来越超出承受范围,人人渴望买到的经济适用房,也成了抱怨和非议的热点。尽管住房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之中,但是重大的经济适用房房号诈骗案频发,是不是也在警醒社会公众和有关部门:地下市场仍然存在,利益链条尚未打破,公平程序亟需完善。
因此,房号的审批、发生需要规范透明。近些年一些经济适用房房号之所以外流,导致暗箱操作、程序不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房号的源头出现了问题。房号是购买经适房最起码的资格,只要符合经济适用房购买条件的市民,都应当具有平等竞争房号的资格,因此房号的审批应该公开、透明和规范,使得经济适用房的购买具备起点的公平。
源头堵住了,房号自然会失去曾经的市场风光,回归到其本义上来。而一旦房号的审批程序透明且公平,市民从地下市场购买假房号受骗的乱象才会根治。(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