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要突破利益羁绊
对于思想和利益的关系有个形象的说法叫“屁股决定脑袋”,说的是人的利益决定立场,立场决定观点,观点决定行为。
改革开放三十年,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深入人心。今天,我们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现实,如何涉过改革深水区,把体制机制上暴露的深层次问题解决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一方面检验着我们的思想是否能不断解放、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也是对我们是否有勇气、有能力、有智慧打破阻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不合理利益格局的现实考验。
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经济体制转型、社会体制转轨的各项任务都很重,而且交织在一起,涉及不同阶层的不同利益,解决起来自然不会轻松。如何协调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盘根错节中理出头绪,在纷繁复杂中分清主次,在各种问题中抓住要害,是对执政者能力的全面检验。找到破解难题的方法固然不易,更难的是如何给自己动手术,把牵扯到自己的不合理既得利益让出来。近年来出现的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现象已经在警示我们,附着在某些权力上的既得利益正在通过各种“合法的方式”得到巩固,不少改革的步伐遇到了既得利益的屏障,难有实质性突破。这些都是当前深化改革的阻力所在。不破除这种既得利益,解放思想就只能停留在想一想、说一说的层面,改革也难以更进一步。
调整利益格局,破除既得利益,核心是确保权力正确行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只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才能逐步改变政府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局面,通过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消除权力自我牟利的操作空间,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调整利益格局,破除既得利益,重点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要不断完善立法程序,改变过度依赖部门立法的工作方法,通过开门立法,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利用民间法律资源,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公正性,让人民合理的利益诉求、社会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通过完善的立法、严格的执法体现出来,用法律手段规范政府权力,确保执政为民。
调整利益格局,破除既得利益,关键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领导者。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一方面,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主观意识和践行能力;一方面要扩大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真正把一心为民、科学发展、顾全大局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把私心重、谋私利、争位子的干部剔出来、换下去,始终保持党的肌体的健康活力,永葆先进性,在调整利益格局、破除既得利益的严峻考验面前,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