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观察评论正文

关于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2017-02-03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本网讯 近几年来,随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以提高城镇发展质量为目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

  全市有7个全国重点镇,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4个省级重点中心镇、3个省级特色镇;49个省级“宜居村庄”。大洪山风景名胜区长岗镇入选中国特色小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省级旅游名镇、首届荆楚“十大最美乡镇”;广水市桃源村、长岗镇黄木淌村入选全国美丽宜居村庄;随县三里岗镇吉祥寺村荣获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在首届荆楚最美乡村评选中获“最佳产业奖”;3个村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4个村纳入省级旅游名村;3个村列入全省美丽乡村暨荆楚派民居特色建设示范。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规划引领,助推特色小镇建设。出台了《中共随州市委、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意见》,编制完成了《随州市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3—2030)》,到2030年形成“一主两副、两轴一环、多点支撑”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印发了《随州市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2016——2020年)》,坚持“东进、西优、南拓、北调”,不断拓宽中心城市骨架,优化城镇功能互补、协调互动的空间格局;按照“一镇一特色”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随州特色小镇建设。通过省、市、县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创建等活动,多层次、全方位共同推动小城镇建设与发展。

  (二)立足资源优势,引导特色小镇建设。

  一是遵循城镇内在规律,着力打造经济重镇。根据经济基础、历史延续和辐射功能,在每个县域选择1-3个综合实力突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健全、特色明显的重点中心镇或特色镇,根据各集镇自身特点合理定位,建成各具特色的工业主导型、特色旅游型、生态农业型、商贸物流型城镇。洪山镇委托武汉市规划院和大地风景规划院编制总体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充分挖掘洪山镇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加强区域联动,整合旅游资源,挖掘文化特色,打造山水生态、文化观光等特色旅游产品,为洪山镇实现“全国千强镇”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依托城镇特色资源,着力打造旅游名镇。洛阳镇确立“不求其大,但求其美”建设小城镇的基本理念,按照“城在山中,水在城中,房在林中,人在画中”的山水园林城镇建设目标,修编了镇区总体规划和五个特色小区规划,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充分体现“工贸旅游型”新洛阳的规划格局。目前,千年银杏谷已成为洛阳镇享誉省内外的一张名片。

  三是集中统一规划建设,着力打造区域强镇。小林镇、殷点镇、府河镇、郝店镇走“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放线、统一建设”和“集中开发,连片建设,板块推进”的路子,集中开发建设规模性住宅小区,进一步完善设施,扩大了城镇规模。洪山镇规划区面积扩大到10平方公里,已发展成为一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突出、具有较强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商贸旅游型山水园林小城镇。

  四是提升城镇宜居功能,着力打造美丽小镇。长岗镇依托大洪山景区和佛教文化,充分利用山水资源,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彰显城镇特色,增强集镇品位。先后对集镇及沿线民居进行包装改造,对镇区、村庄沿线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对河道进行改造,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亮丽小镇。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快特色小镇建设。

  一是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市政府每年安排近亿元资金用于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以奖代补”。各地政府按照“集中财力干大事”的原则,将小城镇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建维护建设税等税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随县将集镇规划控制区内新增建设用地一律由县土地收储中心收购储备,采取“招、拍、挂”形式出让供应,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城镇功能,扩大了城镇规模。

  二是对外招商引资建设。随州市政府、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与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大洪山长岗镇整体开发协议,鄂旅投公司在10年内投资10亿元开发大洪山景区。马坪镇引进外资4000万元建设詹王食博园项目;洪山镇通过招商引资融资近1500万元,完成东西两河治理工程。

  三是争取上级项目资金。2011年—2016年共争取省以上小城镇建设项目资金近3.5亿元。这些项目资金有力地弥补了地方财力投入大型改善民生基础设施项目的不足,带动了地方近7亿元的投入。如:长岗镇游客服务中心项目获中央预算内资金800万元及省鄂西圈专项补助资金400万元等等。

  四是单位和企业投资建设。各级政府通过出台减免税费等相关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鼓励支持各企事业单位以及民营资本参与投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曾都区府河镇白河滩村、广水市陈巷镇兴河等村聘请本村民营企业家担任村第一书记,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四)创新管理机制,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对市级以上重点中心镇、特色镇,建立了规划建设管理咨询制度。对重大规划调整、重大项目选址、重点建筑设计方案提交县级规委会审议,同时充分尊重群众对城乡规划制定实施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实现城乡规划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洪山镇先后设立了“洪山镇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局”、“洪山镇综合行政执法局”和“洪山镇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受县建设局、国土局委托行使县级行政管理权限。

    (五)开展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结合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多渠道加快推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城乡生态竞争力得到持续提升。市政府将随南“百里画廊”示范片区、淅河镇“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纳入市级统筹,并指导各地有重点、有目标、有计划地推进美丽乡村“精品村”、“示范村”、“培育村”创建活动。在推进过程中,坚持“因村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打造“一路一景”、“一园一景”、“一山一景”,并根据各村的自然条件、区位特点、发展基础、人文环境和农民意愿,确定了不同的引导模式;围绕中心村、特色村、培育村,做到不整齐划一、不千村一面、不大拆大建,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格局,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争相创建的生动局面。先后探索出新村建设型、整治改造型、产业带动型、自然生态型、乡土旅游型等多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受到省住建厅高度评价和专家好评,随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部分城镇特色产业不强,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仍然非常突出,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及无害化终端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与城镇化要求差距较大。

  四、下阶段工作计划

  下阶段,市住建委将抓住随州市纳入全国第三批新型城镇化试点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求和工作部署,再加力度、再强措施,进一步突出特色,完善机制,切实加快推进随州特色小镇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建设区域性“双百城市”和“神韵随州”再加努力。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开展特色小镇创建活动。抓紧编制和完善市城乡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镇域规划、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在城市周边地区和农村地区,依托城市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资源优势,结合自身实际找准产业定位,培育和发展一批以创新型产业为主的特色小镇和传统工艺、特色产品、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类型多样的特色小镇。

    (二)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园林绿化设施建设为重点,逐步建立城镇减排责任体系,持续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县市区政府为主体,积极向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通过PPP模式引进市场投入方式,全面启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全国重点镇、省级重点中心镇及水源保护地沿线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镇、村基础设施,加快区域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三)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继续开展洁美家园大行动,实施农村生活垃圾统筹治理,推进全覆盖。进一步完善柳林、三里岗、长岗、洪山4镇19村100公里随南乡村旅游线综合治理示范工程,推广“荆楚派”特色居民示范建设,实施省级“宜居村庄”提升工程,推进随州特色民居和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加快实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形成保护体系,严格规划管理。(作者:随州市住建委 钟克波、蒋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