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襄阳正文

襄阳:积极发挥战略引擎作用

2014-03-28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积极发挥襄阳战略引擎作用
——襄阳市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前瞻

  马年初春,无论是湖北省“两会”,还是襄阳市“两会”,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成为热议话题。自2013年10月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把“两圈一带”拓展为“两圈两带”区域发展格局后,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正式成为省级战略。

  多年来,历届襄阳市委、市政府都积极谋划并呼吁汉江流域综合开发上升为省级战略和国家战略。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确立为省级战略前后,襄阳市委、市政府采取了积极行动,密集调研、制订规划、争取项目、建言献策……特别是推动“红河谷”组群发展,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上先行先试。

  占全省汉江流域面积近三成

  汉江,襄阳的母亲河,境内流域面积1.7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市面积的86.6%,占全省汉江流域面积的27.5%。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襄阳具有突出的发展优势。

  城市能级突出。襄阳是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武汉、郑州、西安、重庆之间30万平方公里内的大城市,发展空间与辐射功能、环境承载容量、人口规模及地理环境等优势突出,经济总量等发展指标位居流域前列,首位度较高。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第59位,名列汉江流域前茅。

  区位优势明显。襄阳北靠中原经济区,西北通达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南连通成渝经济区,东南联动武汉城市圈,是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战略通道,是我国内陆地区横跨中西部、联通南北方的枢纽。

  产业基础雄厚。襄阳是全国百亿斤产粮大市、全国老工业基地、国家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新能源示范城市、福布斯最佳商业城市,产业体系较为健全,农业优势明显,工业基础扎实,服务业发展迅速。

  生态条件优越。襄阳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和中西接合部生态走廊,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区域,生态良好,资源富集,物产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

  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包含构建现代水利航运带、生态环保带、先进制造业带、现代农业带、生态文化旅游带、特色城镇带等六大特色功能带。其对襄阳、湖北乃至全国发展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它不仅有利于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还有利于确保湖北乃至全国的粮食生产安全。它不仅有利于襄阳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扩大开放、拓展市场、集聚生产要素,还有利于深入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主两副”、“一元多层次”以及“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发展战略。

  襄阳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可切实保证“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景不会被破坏,可让世代襄阳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未来几年,襄阳将抢抓机遇,以汉江流域开放开发为主题,以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抓手,以流域一体化为路径,加快完善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科学构建区域发展空间格局、产业格局和生态格局,加快建设“四个襄阳”,壮大“襄十随”城市群,推动构建鄂豫陕结合部“金三角”,对接中原、关天、成渝、武汉四大城市群,努力建成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全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典型示范区、全国现代产业发展密集区、中部地区“四化同步”先行区,成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增长极和区域发展“带动极”。

    四大举措力推汉江生态经济带

  襄阳历来具有筚路蓝缕、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在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上,市委、市政府已明确四大重点任务。

  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强生产要素聚集能力。按照“一主(襄阳城区)两副(枣阳、河谷组群)三支撑(宜城、南漳、保康)多支点(12个重点镇)”的城镇空间布局,打造中心城市、中等城市、特色小城镇、农村新型社区“四位一体”的大都市城镇体系,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和功能提升,增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支撑能力。统筹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市场半径,放手发展规模,努力提高质量,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建设汉江经济带产业转移集聚区、鄂西北农副产品基地、汉江流域物流中心、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生态型旅游目的地,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和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地。

  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重塑“七省通衢”枢纽地位。统筹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搭建“三横三纵”的铁路网络骨架,强化汉江航运大通道,破解多式联运“最后一公里”瓶颈,建设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打造全国重要铁路货运枢纽、全国内河重要航运枢纽、全国物流节点城市,建成横跨中西部、联通南北方的汉江生态经济带立交桥。

  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施最严格的节能减排措施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加强水系水体与森林植被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城乡污染整治,推进流域一体化生态建设,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建成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李地宝、彭奎)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刘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