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观察评论正文

开发区大量圈地 开发房地产亮起红灯

2017-02-13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近年来,到开发区买房,一直是许多购房者的不二选择;开发区配建大量住宅和商务地产项目,也成为许多本应以产业发展为主的开发区的重要规划内容。如今,国家对开发区大量圈地大搞房地产开发的行为亮起了红灯。

  2月6日,新华社发布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对新形势下做好开发区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各类开发区的总体指导文件,对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做出了明确要求。

  “自1984年设立首批开发区以来,我国开发区类型不断拓展,数量逐步增多,成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各类开发区数量过多、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正成为制约开发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亟待出台顶层设计统筹协调解决。”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如此认为。

  开发区明确功能定位

  针对各类开发区目前存在的问题,《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三点功能定位要求:

  ——开发区要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主,成为本地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平台,成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

  ——开发区要科学规划功能布局,突出生产功能,统筹生活区、商务区、办公区等城市功能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开发区要继续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首要任务,着力为企业投资经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配套完备的设施、共享便捷的资源,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

  “应该看到,开发区是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重要载体。必须牢牢坚持产业定位,为振兴实体经济创造好的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要防止有些地方打着开发区建设的旗号,大量圈占土地大搞房地产开发。同时,营商环境是开发区的立身之本、最大竞争力,这个特点不能弱化、只能加强。”

  与此同时,《若干意见》还提出了做好开发区工作的五方面重点任务,包括优化开发区形态和布局,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主,科学规划功能布局,继续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首要任务;完善开发区土地利用机制,严格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推动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

  “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焕发开发区体制机制活力,实现开发区的二次创业。《若干意见》支持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大胆探索,推进开发区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支持以各种所有制企业为主体投资建设、运营开发区,或者托管现有的开发区。鼓励以PPP模式进行开发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开发运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融资。”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称。

  开发区发展须规范前行

  目前,我国对于各类开发区的管理制度不够系统,特别是规划、设立、审批、考核等相关制度有待完善。《若干意见》着眼于建立全面的管理制度,为促进开发区规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并为此提出四项要求。

  一是加强开发区发展的规划指导。为促进各类开发区合理有序良性发展,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组织编制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综合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资源和环境条件、产业基础和特点,科学确定开发区的区域布局,明确开发区的数量、产业定位、管理体制和发展方向。

  二是规范开发区设立和审批管理。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和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稳步有序推进开发区设立、扩区、调区和升级工作,原则上每个县(市、区)不超过1个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域原则上不得建设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域严禁建设开发区。开发区设立、扩区、调区和升级要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修订全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引导开发区有序发展。

  三是强化开发区环境、安全等监管。开发区布局和建设必须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动现有开发区全面完成污水集中处理,新建开发区必须同步配套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污染在线监控系统。加强安全管理,做好开发区各相关规划的衔接,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所需的防护距离,促进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相和谐。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促进节约用水。严格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推动开发区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是实行评价考核和动态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开发区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全面反映开发区各方面情况。考核结果要与奖惩措施挂钩,对于考核结果好的开发区优先考虑扩区、升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于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开发区,要限制新增土地指标,提出警告,限期整改。对于整改不力,特别是长期圈占土地、开发程度低的开发区,要核减面积或予以降级、撤销,不允许纳入全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

  “我们将鼓励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利用存量工业房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也将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最后表示。(张东林)

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