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天门的背后
美丽天门的背后
——我市“十二五”城市管理工作纪实
徜徉街头,干净整洁的路面,错落有致的树木,规范有序的商铺……近年来,市民深切感受着身边的变化:天变蓝了、路变宽了、地变净了、水变清了,今日的天门变得越来越美了!
“十二五”以来,我市以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维护优良的城市秩序、提供优质的城管服务为工作目标,大力开展“五城同创”,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标准化、精细化、数字化、常态化水平,城市容貌有了显著的提升。
整治扬尘为“五城同创”护航
营造干净、整洁、舒适的环境,增强市民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指数,是城市管理的目标,也是“五城同创”的首要条件。
仅2015年,天门城区清运渣土量就高达60余万立方米,涉及施工项目19余个,渣土管理涵盖15条主干道和80余台渣土运输车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见了工地绕道走”,是当年城市面貌的真实写照。
如何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我市找准症结,创新思路,主动担当,从路面整治到源头整治,从治标到治本,逐步扭转了尘土飞扬、污染环境的现象。
把路面保洁摆在首要位置。目前,全市共有3台洒水车、4台高压冲洗车、4台洗扫车进行路面作业;清扫频次在原来主次干道早、晚各洒水一次、高压冲洗一次的基础上,调整为早、晚各洒水2次,其余时段高压冲洗2次,次干道洒水2次,高压冲洗1次;冲洗路段在过去的8条主干道的基础上,增加了9条主次干道的高压冲洗作业。
为防止运输车辆造成二次污染,市城管局对680辆环卫板车加装了活动挡板,对20辆垃圾运输车进行密闭改造,要求沙石车辆进城之前,一律覆盖帆布,严格做到垃圾收运不漏滴,垃圾清运不抛洒,车不覆盖不许上路。
治标还要治本,加强源头治理,城管部门毫不手软。
2014年,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两家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的渣土运输公司在我市成立,所有渣土施工车辆划行归市,实施公司化管理,未进入公司的车辆一律不得运输渣土。
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了管理部门、运输公司、运输司机三级管理模式。公司车辆全部安装GPS定位系统、安装活动盖板,严格划定运输路线、运输时间,杜绝渣土扬尘。
2015年,市城管局对城区19个工地严格执行“六个一律”,即所有临街工地一律设置标准的施工围挡、建设围墙,工地出入口一律进行硬化,一律设置冲洗槽,一律配备冲洗枪,一律按照统一线路行驶,一律夜间运输,保障车辆出入干净整洁,不污染路面,不造成粉尘污染。同时,还联合交警、交通、住建等部门,通过治超站检查、城区流动巡查、工地进场检查等方式开展治超行动,累计查处超限、抛洒污染路面的车辆52辆次。
细心的人们发现,渣土的污染看不到了,建筑工地不那么脏了,空气变得清新了……
来自环保部门的信息:2015年天门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全省第三名。
科学管理带动繁荣美了市容
我市迎难而上,将着力点放在市民反映最强烈、管理难度最大的热点问题上,提高管理标准,创新管理方式,通过一系列疏堵结合工程,寻找破题口。
针对市民投诉较多的夜市扰民问题,下重手开展夜市整治活动,取缔了占用城市道路、广场、绿地等公共场所从事露天烧烤的摊点,并相继建设改造了新城夜市、友好夜市、鸿渐夜市、联通夜市等4处夜市市场。
目前,市场内供水排水通畅、油烟过滤回收、垃圾日产日清、环境卫生整洁,让经营者不再有占道驱离的担忧。
对于“一抓就灵,一放就弹”的城市顽疾,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常态化的管理机制:
整治占道经营。对出店经营、占道销售、占道洗车、乱设摊点、乱堆乱放等现象进行集中整治;
整治户外广告。对破损、污毁等不规范的广告、店招进行更换或强制拆除,让户外广告的设置从数量、材质、形式、效果向减量、防火、立体、亮化的方向转变;
整治违法建设。实行每天巡查常态化,包村管理网格化,双休控违轮班制,及时发现问题;
整治“麻木”载客。联合相关单位成立了整治“麻木”非法载客工作专班,变突击抓为常态抓,实行经常性巡查、错时段管理、常态化整治;
改善公厕环境。全市新建改建14座公厕,对主干道临街单位对外开放的56座厕所设置标识,并督导其按照国家二类或三类标准进行升级改造,对城区22座公厕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全天候保洁,确保公厕干净卫生整洁;
整治静态交通秩序。城管联合交警部门对中心城区“六纵六横”道路进行了现场踏勘,合理施划停车线,加强管理;
实施城市亮化数控管理机制。近几年,我市投资200万元对城区近200多家临街楼体安装亮化管理远程数字控制系统,成为全省首家远程控制亮化最完善的城市,并采取市场化管理的方式,将城区夜景亮化的巡查、维修、养护实行公司化管理,完善了亮化管理的自动控制、自动监控、自动调时、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城市,不仅带动了市场的繁荣,也让城市变得更加规范、有序。
打造数字工程迈入智能化管理时代
窨井盖没了、垃圾箱坏了、垃圾乱堆乱放、下水道堵了……出现这些情况,居民都希望第一时间能够得到解决。
目前,在天门城区,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通过现代化的设备和管理,每天为这些事儿忙碌着。他们就是数字城管监督员。
2015年,市政府投入1240万元,建成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开发建设9个基础子系统和7个拓展子系统。通过信息采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任务反馈、核查结案和考核评价等七个流程,实现了城市管理的全覆盖。
数字化管理,让城管的反应更加敏捷、指令更加准确、责任追究更加到位。
运行两年来,数字城管监督员巡查上报和市民来电反映城市管理问题2986个,立案处理2895个,已结案2725个,结案率达94.11%。
2015年,数字城管12369与市长热线并网使用12345,方便市民热线投诉。目前共办理市委书记专属板、市长信箱66件、人大建议12件、政协提案14件、市领导批示件35件、电话投诉136件。
城市在变,生活在变,人们追求也在变。
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五城”的创建,对天门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2013年开始,市城管部门严格执行《天门市城市网格化精细化管理考评细则》,按照“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服务全方位”的要求,采取定人、定岗、定时、定责、定标准、定奖惩等“六定”措施,将城区划分为十个大网格,将城市管理责任落实到了路段、队员,形成了管理人员、保洁人员联动的工作格局。
同一网格内的城管执法队员、协管员和环卫保洁员实行三位一体,分工协作,整体联动,及时处理网格内各种违规、违章行为。做到了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管、处处见管理。
通过网格化管理,城市管理正逐步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城乡统筹治理共建美丽天门
村里,村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每一户村民房前都摆放着一个垃圾桶;镇区垃圾中转站,几辆垃圾转运车正在将各村垃圾收集钩臂箱里的垃圾转入中转站进行压缩处理,一旁的吸污车随时准备收集垃圾渗漏液,防止造成环境污染。
当前,我市作为全省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试点县市,正有序推进着城乡统筹工作。
市委市政府已编制启动了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三年规划,采取由市财政出资为主,镇、村分级负担的方式保障城乡垃圾治理工作。
全市计划用三年时间,在所有乡镇和90%以上的村庄建立以“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市转运处理”为主的处理模式,对部分边远镇村辅以“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区域集中处理模式”及“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处理”模式。
全市垃圾中转站建设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奖补扶持,统一监理验收,统一政府采购,统一移交管理,统一外包服务,并配套建立市、镇、村、组、户五级联动管理体系,层层明确任务和要求,积极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清理积存垃圾,做到“六净六无”。
到2015年底,九真、渔薪、汪场等10个试点乡镇已实现了垃圾统筹治理的区域性覆盖;16个非试点乡镇已基本完成中转站建设和设备购置的招投标及安装工作。
为了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市政府在白茅湖规划建设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目前已注册成立了天门景清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各项筹备工作顺利开展。
告别“十二五”,迈向“十三五”,天门城市管理正朝着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多元化的道路阔步迈进……(吴军)
来源:天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