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黄冈正文

黄冈:给力城东新区

2012-12-26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的黄冈城东新区,可以说是迄今为止,黄冈城镇化建设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页。年末将至,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东新区热气腾腾的建设现场,一同感受新城的勃发之气。

  从“跃然纸上”到“跃出纸上”

    2012年的最后一个月,虽然寒意阵阵,但黄冈城东新区的建筑工地上塔吊林立,机臂挥舞,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城东新区,这个提了多年的概念,已经开始走向现实。

  事实上,早在今年2月17日,城东新区的第一铲——连接黄冈新老城区的主要通道赤壁大道跨三台河大桥就正式动工了。这座桥如今已经基本完成地下工程,项目负责人表示,2013年底可完工通车。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除了这座桥,城东新区还相继开工建设了“一桥五路”,即新港二路跨三台河大桥以及新区规划的五条主干道:赤壁大道、世纪大道、白潭湖大道、东昌大道、湖滨大道。

  此外,4个居民安置还建小区中有三个已经开工建设,剩余一个正在设计阶段。同时,新区四所学校、医院、体育中心等社会事业配套建设均已经全面启动。

  11月14日,城东新区召开冬季会战动员会,宣布打响退地、拆迁、迁坟、杆线迁移、工程建设、环境整治“六大”战役,计划大战3个月,实现在春节前全面完成打通“两桥八路”,南湖、花园、王家湾三个还建小区建到正负零,四个标段实现新增货币工程量3亿元,基本完成行政中心、20条支路、路口还建小区拆迁、退地、迁坟等工作任务。

  “天下第一难”如何破题

    面对有“天下第一难”之称的拆迁工作,新区人是如何破题的呢?

  12月初,走进城东新区已经开工的三个还建小区其中之一的花园小区,工地上各种大型车辆和机械穿梭往来,但最显眼的还是一块高4米宽5米的大型宣传栏,宣传栏上显著的字体写着“花园还建小区施工公告主要节点工期:2013年5月1日,房屋基建完工;2013年10月1日,房屋主体完工;2014年2月1日,装修完工;2014年5月1日,房屋竣工;2014年7月1日,小区移交。”

  “写清楚,既是让百姓放心也是给自己加压”,新区指挥部的负责人指着宣传栏介绍,每个还建小区都有一个这样的公告牌,把每个重要时间节点都写得清清楚楚。

  清清楚楚的不仅仅是还建小区的时间节点,还有整个拆迁安置补偿的各个环节。

  新区指挥部负责拆迁的干部说,我们做拆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是为了征得一块土地建起高楼大厦往脸上贴金,还是为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居住水平和生活条件?只有搞清楚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听取和尊重民意,才能真正取得拆迁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所以,指挥部经过57次的上下征求意见,按照让利于民、让群众共享城东新区开发建设成果的指导思想,出台了《黄冈城东新区房屋征收、安置及补偿实施方案》。为了避免暗箱操作、暴力强拆、补偿过低等现象,每家每户的补偿都清清楚楚一笔一笔的在公共场所公示出来。

  为了支持城东新区的拆迁安置工作,市直各战线各单位以及黄州区都行动起来了。8月20日,全市抽调了320名市直、区直干部成立23个工作组,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对接会等多种形式,全面开展城东新区35家企事业单位、2084户居民拆迁安置工作。历时三个月,拆除了第一批影响工程建设的116户房屋,并实现了文明拆迁、和谐拆迁、依法拆迁。同时,第二批278户拆迁工作于10月18日启动,目前也正在收尾中。

  与此同时,新区规划范围内还有需要搬迁的坟墓7000多具。为了妥善安置,新区指挥部多方协调,在团风县马曹庙镇烽火山村租用土地110亩,可建设墓穴12000个,现已建成1000多个,部分坟墓已开始搬迁,计划明年清明节前基本迁完。

  逼出来的新城

    “路太窄了,堵车。”12月24日上午,市区胜利街和考棚街交汇处的刹车声不断。市实验小学学生放学后,从学校大门涌出来,马路两边停满了车辆,现场十分混乱。

  不光实验小学门前,黄冈城区的八一路、赤壁大道很多地方都遭遇过堵车困境。“车辆越来越多,道路又无法扩展。”公安、交通、城建、城管等部门焦头烂额。

  道路无法扩展,建设也难以扩展,老城区不堪重负。老城区布局不合理,生活区、商务区混杂在一起,违章建筑屡禁不止,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严重不足,居住环境恶化,老城区改造的成本要远远大于建设新城区。

  …………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新城,改造老城,提升全城”这样一条城镇化发展的思路。 其中,新城就是总面积63平方公里的城东新区。

  今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了动员的号令:建设城东新区,以“东扩北进、跨河发展”开辟城市发展的新空间,成为黄冈实施开创战略,实现跨越发展的非常之举,必要之举,必须之举。

  其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滚动实施、成片开发”的原则,用建设效果提振干部群众信心,用建设速度和质量来实现“一年掀起建设高潮,两至三年初具新区雏形,三至五年建成10平方公里核心区”。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实施“东扩北进、跨河发展”,围绕“一河两湖”生态系统,将城东新区63平方公里规划区域打造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集行政服务、生态宜居、新兴产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城。

  “生态新城”呼之欲出

  这是一个呼之欲出的生态之城、宜居之城——2010年4月8日,参与城东新区概念规划及重点地区城市设计方案评审的专家们对新区的创意规划赞叹不已,他们目不转睛地望着屏幕,横跨三台河的“两桥”飞架南北,连接着新老城区;新区将围绕“一河两湖”,不断优化生态系统,彰显河连湖、湖连江,水光潋滟、水城相亲的城市特色景观。

  城东新区的启动,让黄冈市城市建设迎来新的拐点。

  据悉,该市在城东新区的规划设计上,首次大手笔投入3000万元规划设计专项经费,通过国际招标,在境内外63家设计机构中选定了4家规划顶级设计单位。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有限公司,为城东新区概念规划整合、重点片区(20平方公里)控详规、核心区(6.5平方公里)修建性详规、长河及白潭湖西岸(2.1平方公里)景观设计编制单位,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单位。城东新区的规划成果可以说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一流的,这从根本上保证了城东新区规划设计高起点、高档次、高水平。

  “城东新区傍水,滨江、拥河、抱湖,资源禀赋得天独厚。高标准规划设计的城东新区依水造城,优化城市布局,建成后将会成为一座山水园林城市,成为最具投资潜力和发展活力的创新板块,重塑市区新形象,极大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市城乡规划局局长胡清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随着城东新区城市设计国际顶尖成果的出炉,黄冈城东的美丽模样愈发清晰。曾几何时,人们还不太相信在“偏僻”、荒芜的东区能搞出什么名堂。由最初不被市民看好,到强企争相进驻,“两桥五路”的全面施工,黄冈市行政中心前期工作的紧锣密鼓的进行,再到周边楼价的悄然上涨……不到一年,黄冈人印象中荒芜的城东的确开始改头换面了。

  黄冈需要一个注重可持续发展、产业与城市化同步推进、注重生态环境和人文精神的现代化主城区,一个能够承载城市战略使命和梦想的新区,城东新区可谓生逢其时。(来源:黄冈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