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荆门正文

荆门:中心城区连续四年保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零事故

2014-02-19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细之又细抓质量 严之更严保安全
——荆门市中心城区连续四年保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零事故

  本网讯 通讯员雷汉卫报道:近年来,荆门市住建委牢固树立“质量至上,安全第一”理念,始终绷紧弦,拉满弓,中心城区连续四年保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零事故,全国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数量和全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楚天杯”创建水平稳居全省前列。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围绕“细”字下功夫,不断提升工程质量

  一是样板引路提质量。编制质量监督技术交底告知书,明确参建主体质量责任和常见质量问题解决办法;指导项目施工现场严格建立样板间,突出厨卫渗漏、墙体裂缝等质量通病防治和“四新”成果应用;精心培育样板工地,定期组织全市建设、施工、监理单位代表现场观摩,推广先进经验。

  二是全程监控保质量。严把施工图审查、材料进场检验、见证取样、地基、主体、节能、消防、电梯验收、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和竣工验收等关口,确保结构质量、使用功能、建筑节能等各项标准执行到位。对企业质保体系不健全,施工现场质量隐患较多的项目实行重点监控,加大巡查频次和处罚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三是联动执法控质量。按照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原则,图强公司对违反强制性条文和发生重大设计变更的项目,检测站对检测不合格材料和试件,市场站对深基坑专项支护方案设计、论证和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安全站对巡查中发现的高支模质量隐患及工程超高、超层和不按设计施工行为,均在第一时间反馈给质监站进行查处,全力辅助质监部门加强质量控制。

  四是对口服务强质量。在工业园区设立建管服务窗口,对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把质量监督和业务衔接工作前移,实行一个项目一个服务专班驻点办公,对口服务。先后对德胜大酒店、市一医南院等重点项目上门服务,指导其应用现浇空心楼板和自密实混凝土等新技术。加强对竣工验收后的工程质量监管,及时处理质量投诉,结案率和群众满意度均达100%。

  围绕“严”字做文章,切实保障建筑安全

  一是着力编织“防护网”。坚持规划引领,指导报建项目编制详实的场地平面布置规划,为创建文明施工现场导航;严格条件审查,未达到开工条件的一律不予开工;加强宣传指导,督促各建设工地切实做好“三宝四口”、高支模和临边防护、临时用电、临建设施隐患排查,对存在重大隐患和防范处理难度较大的项目及时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确保施工安全。

  二是切实管好“危险源”。加大对建筑起重机械、深基坑、高大模板、超高脚手架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监管力度,对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全面实行专家论证及专项验收报告制度,确保重大危险源施工安全处于受控状态。2013年论证施工方案30余个,为建设单位节省成本2000余万元。

  三是全面推行“标准化”。按照“一年推广、二年巩固、三年常态化”的思路,大力推行安全生产先进施工工艺,制定出台电梯井安全管理等规范性文件,强力推进阻燃材料活动板房和绿化进工地。培育了嘉顺力·凯旋湾、市一医南院等一批安全生产标准化和文明施工样板工地,该市连续五年均有项目获得全国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

  四是严格实行“零容忍”。实行项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和层层负责制,对项目管理不到位、现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责任人和责任单位严格予以责任追究,依法实施不良行为记录,并立案查处。2013年共开展安全专项检查8次,下达停工整改通知书29份、当场处罚决定书35份,对4家公司及从业人员实施了不良行为记录,整改合格率达100%。

  围绕“活”字求突破,着力创新管理机制

  一是创新监管机制,在聚合力量上下功夫。建立“多层把关,多方参与”的联动执法机制,市住建委相关科(室)统筹协调,指导督促建管处所属各站(办)紧紧守住工程建设“流水线”上的各个环节,实现工程管理无缝对接。搭建建管信息平台,对现场施工、监理单位项目负责人和主要管理人员进行押证管理、实名登记并实时监控,提升建筑市场管理水平。

  二是创新培训机制,在提升素质上下功夫。建立武汉理工大学荆门函授站,设置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等8个专业,每年招收学员60多人。创办农民工夜校,组织专家利用雨天、工歇时间送知识下工地,传授相关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筹建建筑培训实操基地,努力打造现代化的建筑产业工人。该市建筑业关键岗位和特殊工种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三是创新评价机制,在创优提质上下功夫。制定出台《优质工程(象山杯)评审办法》、《安全文明施工现场评审办法》和《建筑装饰企业十强评选办法》,评选表彰样板工地和优势企业。2013年,该市分获建筑装饰工程国优奖和全国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各1个,省级质量安全“楚天杯”奖40余项,市一医南院等项目有望获得国家级优质工程奖。

  四是创新服务机制,在优化环境上下功夫。按照“调控、扶持、鼓励、优化”原则,着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密目网和标准配电箱销售、渣土运输、脚手架搭设、建筑起重机械安拆、钢结构施工等企业逐步做精做专。全市逐步形成以施工总承包为龙头、专业承包为依托、劳务分包为基础,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建筑产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