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建设的理性思辨
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国家在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时,也已对鼓励培育发展特色小城镇作出总体安排。
小镇是城乡连结的节点,一端连着城市,一端连着农村,从城镇化的进程看,小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环境建设上,小镇具有城市不可比拟的绿色优势,培育中国特色小镇不仅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带动作用,更有利于实现人口、资源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理顺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如何抓住其中的关键问题,避免决策失误及建设上的盲目与冲动。
明确特色小镇的概念十分必要。理性地说,特色小镇非镇非区,既非行政区划单元,也非产业园区,而是相对独立于市区,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
特色小镇要突出表现: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破旧去僵”、活而新。总之,要以特色集聚发展要素,不要“千镇一面”,要精致有潜力。
中房集团建筑设计资深总建筑师布正伟认为,特色小镇重在“特色”的理解与把控,其本质上涉及审美设计标准问题,绝不可简单理解为又一轮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到来。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表示,特色小镇建设目标的提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理性思辨与科学规划设计很重要,万不可由于决策失误让已有的特色消失,更不可再上演“倡导什么即消失什么”的悲剧。缺少科学规划的特色小镇建设,非但毁坏自身已有特色,还会造成新的“千镇一面”。
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总建筑师罗隽强调,特色小镇的中国式建设,必须遵循文化脉络,遵循审美习惯,要从根本上杜绝建设中“快、拆、粗、悲”的建设模式。特色小镇的建设重点,不仅在建筑本身风格上,还要致力于总体环境“风景如画”般的营造。
特色小镇建设五点分析
第一,特色小镇建设应避免成为新的“造城运动”。
特色小镇是“产、城、人、文”的综合体,其灵魂不是高楼大厦,不是优势产业,而是文化。
文化建设能为特色小镇塑魂,文化资源可以带动产业发展。特色小镇应该是留得住乡愁的宜居家园,不能是轰轰烈烈的新“造城运动”。要警惕那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做法,要摆脱“围地造城”、“穿新鞋走老路”的浮躁,避免特色小镇建设变成新一轮的“政绩工程”。
第二,保持乡土文化原生性,打造多元化特色小镇。
国际上很多特色小镇追求的是避免同质化,以特兴城。此外,原生性及鲜活性格外重要。只有外壳而无鲜活乡土文化内涵的小镇难有生命力,这启示设计者要做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和谐与融合。
第三,特色小镇要真“特”,若找不到特色,宁可不建。
现在,在特色小镇建设中,一哄而上势头正在加剧、定位雷同的噱头越来越盛,不少地区只看到特色小镇的“名”与“形”,而未能真正研究其“神”与“魂”,发展模式未实现根本转变。如近年来国内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出现了大量“基金小镇”,这些小镇纷纷对标美国格林威治小镇的做法简单模仿。特色小镇建设,应该严格按《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要求,充分思辨并回答:谁来建设?在哪建设?何时建设?建设多少?建设特色是什么?
第四,宜居类特色小镇要有文化、有生活、有景致。
建筑师要用“生活+景致”齐聚之视角去实施顶层设计。只有对宜居类特色小镇的业态策划、平台构建、品位提升等方面需要满足有产业、有文化、有生活、有景致、有品牌等多维度要求,才可说是真正有灵魂的特色小镇设计,才是正确的“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组合的特色小镇功能平台搭建。
第五,特色小镇要成为精品“雕刻”,不可追“快”,要以提升品质为准绳。
建设特色小镇的关键是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特色小镇建设中的负面清单是生硬规划、盲目换招牌,造成资源浪费,产生巨大寻租空间,善意建设产生“恶果”等问题。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产业优先、特色风貌、实现可持续运营等几个原则。
特色小镇除了一定容量和特色产业项目外,背后必须要有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支持,历史一旦结合现实,可有效发挥作用且直奔未来。
特色小镇不要雷同
最近,著名作家冯骥才对新中国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负效应”提出十大雷同说,对特色小镇建设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旅游为纲。对传统村落的规划不是科学的保护性规划,而是旅游规划。
腾笼换鸟。将当地村民迁走,村落的主人走了,活生生的生活没有了,村落记忆没了。
开店招商。民居都变成了各种商店,而且卖的纪念品趋同。
化妆景点。把稍好一点的老建筑油漆粉刷打扮一新,里面东西都没有了,买一些老家具随便一摆,以此赚游客的钱。
公园化。人造园林小景,把传统村落打造得愈来愈像城市公园。
民俗表演。也称为非遗表演,为游客表演,充当门面。
农家乐。几乎出现在全国各地,形式趋同,毫无特色。
民宿。村庄从来是没有民宿的,现在许多人跑到传统村落里大建不伦不类的民宿。
伪民间故事。为了吸引游人,编造许多虚假的故事段子,搞乱了村落文化。
红灯笼。村落里到处挂着红灯笼,完全是为了商业气氛,村落一般是不挂红灯笼的。
建筑评论要精准定位
围绕特色小镇建设研讨,不仅契合时代发展特征,还会推进建设的健康与纵深发展,需要多些在反思与批判中的真知灼见。
无论是规划师还是建筑师,都应对建设心存敬畏,都要思辨何为特色小镇设计与规划的科学理性新表达。
提高批评的有效性,从拒绝陈词滥调入手。也就是说,建筑评论家要有宽广的阅读视野和准确敏锐的判断力,在面对批评时要树立起鲜明的风格。
其中,尤其要有建筑史论的视野,要放慢评判的速度。这是因为,建筑评论一定不是局限在小圈子中的自娱自乐,专业化的建筑评论家们要将自己的话语灌输给业界或社会。
面对建筑界、地产界、设计界眼花缭乱的思潮,建筑评论家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做好自身的工作。
互联网时代无疑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及思维。但面对古老亦现代的城市与建筑问题,建筑的本质不会变,建筑精神是人类的瑰宝,是大千世界中珍贵的甘泉。
作为建筑评论家的底线及功力,无论是线上、线下,还是声控、手写,都不应有所区别。传播方式可以变迁,但建筑事件与人的描述始终应该不增不减,这就是建筑评论的“含金量”。
建筑评论的“沙场”是那样的丰富,串联了建筑的珠贝,修正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有分量的评论经过时间的沉淀,可以成为一个个台阶,从中可看到行业的成长。
专家们一直在呼吁,千万不可保护了建筑而忽略了人。因此,建筑评论家要瞩目并回答:为什么村民的幸福感被漠视?为什么知识界要当仁不让地担负起传承与发展的使命,其中建筑师、规划师的作用在哪里?为什么必须强调所有保护与发展策略要“接地气”?要真正发现政府、村民都需要什么。
现实中,建筑评论有“甜蜜的批评”与“僵化考评”等问题,这使得有些建筑评论尚未起到让优秀的脱颖而出、让低劣的建筑相形见绌的作用。
如果建筑评论家只侧重于褒扬,而少有到位的批评,其后果会是严重的。不仅批评本身没有尊严、标准紊乱,还会助长设计界创作生态的恶化。
批判性是建筑评论生存的灵魂。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术批评生态是建筑评论之必须。唯有此,建筑界才能找回良好的学风、文风,才可形成一个良好的评论生态。在促进建筑评论家成长时,维护批评的独立性,让建筑评论成为一种令人尊重的创造性“行当”,有尊严、有价值、有前景,更让业界的建筑批评之声成为常态。(金磊)
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