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观察评论正文

“海绵”理念为城市舒筋活络

2017-06-13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2020年,我国城市20%以上建成区要自然存储70%的降雨;2030年,全国城市80%以上建成区要达到这一指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给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时间表”。

  而关乎怎么建的“路线图”,试点地区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各显神通”,为城市舒筋、活络。

  ———因地制宜,道法自然。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指导意见15次使用“自然+”词组,描摹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安徽池州依靠现有地形、水位等条件,通过调整地形将雨水引流,遇到暴雨,道路和桥梁也设计成为排水通道,多采用自然改造法,不搞大拆大建,真正留住山水乡愁。

  ———地上铺“海绵”,地下建“管廊”。吉林省四平市在推进地下综合管廊试点中,通过应用传感、VR、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发智慧管廊运营管理系统。管廊项目不仅解决了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的问题,还成了智慧城市、智慧管廊建设的市民体验中心。

  ———新、老城区协调发展。在江西萍乡,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避免盲目地全面翻挖,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工作同步推进,实现“以点带面”;新城区以“目标”为导向,城市新区、各类园区、开发区由于现状制约条件较少,可按海绵城市建设的理想目标,制定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指标体系,实现“以面带片”。

来源:鄂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