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襄阳正文

唱响湖北“红河谷”——丹江口老河口谷城三地抱团发展观察

2013-08-29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红河谷”,加拿大那首传唱世界的温婉民歌?著名演员宁静主演、展现汉藏儿女抵御外侮的同名电影?

  都不是。今天要说的“红河谷”在湖北。

  “红”,十堰丹江口市(“丹”者,红也);“河”,襄阳老河口市;“谷”则是襄阳谷城县。

  今日,随着沿汉江次第而兴的鄂西北三座城市政府首脑,在汉签署《加快构建红河谷城市组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红河谷”作为新的城市组群蓝图,如合力打造一艘崭新的巨轮,将在蜿蜒于鄂西北大地上的汉江中起航。

  新型城市组群呼之欲出

  三地握手,一座百万人的城市集群规划揭开面纱。

  根据协议,三地本着“平等自愿,合作开发;政府推动,市场开发;整体规划,分片开发;基础先行,重点开发;生态优先,集约开发”的原则,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乡发展、公共服务和生态文明的“五个一体化”。

  整体发展思路上,省社科院建议——老河口城区向西北丹江口方向建设洪山嘴新区,向南谷城方向建设南部新城;谷城建设城北新区、子胥新城,与老河口城区形成“一江两岸”之势;丹江口城区紧靠与老河口、谷城交界边境,发展“飞地”经济,城市江北向老河口付家寨一带延伸,江南向谷城沈湾一带延伸。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董志海建议,三地采取目标导向型组群,构建空间和产业规划,协调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发展,形成合力。

  秦尊文,著名区域经济专家、省社科院副院长,曾参谋制定我省“一主两副”、“1+8城市圈”等重大战略,近年来多次带队实地考察丹江口、老河口、谷城,成为“红河谷”的积极倡导者和三地协议签署的重要推手。

  在他看来,“红河谷”连绵成片后,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人口突破100万人,将跃升为我省首个跨地市的中小城市集群,成为鄂西北一个跨地市的新兴增长极。

  “红河谷”从何而来

  “红河谷”构想并非心血来潮。

  1996年发布的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便提出了“老谷丹”区域协调发展构想。2010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也建议组建“老谷丹组合大城市”。

  点开湖北电子地图,俯瞰我省西北,汉江与丹江在丹江口市汇合,形成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

  一江清水从丹江口水库而出,汉江随即左拥老河口市,右揽谷城县。“老河口、谷城和丹江口依汉江毗邻而立,三地相距均在40分钟车程内,连起来就是个三角形,空间布局和武汉三镇汉口、武昌、汉阳一样。”襄阳市委副书记、老河口市委书记朱厚伦这样形象比喻。“红河谷”,源自这一紧密相连的地理因素。

  地相近,人相亲。8月16日,在老河口抗战文化广场上,记者恰遇一场名为“相约梨花湖、舞动红河谷”的国标舞公开赛暨综艺大赛,三地选手正同台竞技。细听欢声笑语,三地口音竟然一样。

  “丹江口·谷城·老河口相亲交友会”已连办三年;“汉江湿地映像”聚集三地摄影、绘画、文学爱好者经常一起采风切磋;沧浪海(丹江口)“唱响河谷”电视歌手大赛闹火三地;三地网友更是自发组织同游三地景点洪山嘴、王甫洲、梨花岛等活动。

  “红河谷”红利何在

  是什么力量,让三双手紧紧握在一起?

  秦尊文认为,区域协调发展,说到底是通过规划,引导发展要素合理配置的转型发展之路。这已是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

  看世界,从欧盟到东盟;看国内,从长三角到中三角;看省内,“1+8城市圈”、“两圈一带”,区域化、一体化,已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

  秦尊文说,组群协调发展,以统一规划放大发展空间,合理优化配置城市间的各生产要素,能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

  朱厚伦表示,“越是发展不够,越需要科学发展。‘红河谷’城市组群建立后,可以进行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同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实力。”

  专家与官员,思想高度契合;民间到官方,抱团发展的意愿越来越强。

  有“中国水都”之称的丹江口,不远就是武当山,生态限制严格,城市发展空间受限。

  老河口面积虽小,但多为平原岗地,发展空间大,交通优势明显,是全省唯一的铁水公空综合运输方式兼具的县市。

  谷城面积较大,矿产、旅游资源丰富,有少量平地。“三地资源互补,可以形成黄金三角。”省社科院课题组调研后得出如此结论。

  谷城县委书记艾文金认为,三地部分优势产业趋同,比如循环经济、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加工等,有“合并同类项”提档升级的极大空间,既可以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又可开展分工协作、完善价值链。

  河谷组群为“红河谷”预热

  其实,同属襄阳的两兄弟——老河口和谷城,早已携手。

  2011年底,襄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推进老河口市、谷城县组群发展,把“河谷新城”建设成襄阳大都市的副中心。

  不到两年,“河谷组群”已显露出抱团发展的勃勃生机。春江水暖鸭先知。资本,已经嗅出了两地融合的强大预期收益,纷纷涌入。

  刚通车的梨花大道边,中央商务区、中华梦幻谷、陈埠综合码头……多个投资数十亿的大项目开始动工。

  据老河口市统计,今年以来吸引的投资超过300亿元,而前两年20亿元不到。

  “河谷组群”,让老河口市交通局局长王山宏“豁然开窍”。以前,他总在老河口的地盘上打转转,哪里会想到把桥修到汉江对岸的谷城?河谷组群,交通先行,建设连接老河口和谷城的新大桥——河谷大桥势在必行。

  方案一经提出,便引起省交通厅关注,目前已进入工程可行性论证阶段。

  王山宏另一个“意外”是,社会资本纷纷涌入,钱来得比以前“容易”了。民企太平洋建设集团6个亿修路,成为老河口历史上首个交通BT项目。

  今年以来,老河口交通项目投资已达32亿元,316国道改线、302省道升级、襄谷路改建等等,“前十年加起来都没有这么多。”王山宏开玩笑说,现在每天都在跑工地,以前的爱好——摄影、散步,都“没了”。

  两地百姓,开始体会到组群发展的福利。家住老河口市区的詹金芳,娘家在谷城县城,以前每次回娘家,她都先坐老河口的公交车到光化大桥桥头下车,然后步行过桥到谷城,再转谷城的公交车才能到达,“直线距离不过10多公里,却要耗上半个多小时”。

  今年4月18日,河谷两地城际公交正式开通,“回娘家10分钟就到了。”詹金芳说。

  唱响“红河谷”期盼大舞台

  “‘红河谷’,将历史性地改变鄂西北汉江流域发展格局。”朱厚伦说。

  然而,“红河谷”亟须突破协调发展的瓶颈。

  秦尊文认为,三地分属十堰、襄阳,借鉴小池发展战略经验,将“红河谷”纳入省级战略,高端谋划,形成省级战略、市县实施,才能统筹协调两市及三地共同推进。

  省相关部门已然行动。今年以来,省住建厅多次召集襄阳、十堰、丹江口、老河口、谷城五城市,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研究“红河谷”组群协同规划。

  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省社科院课题组认为,“红河谷”的前景,有赖于借助市场力量,让三地共享发展红利。课题组建议,交通、旅游合作先行,寻找突破。三地联合推进公路主线和支线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汉江航道的通达性;以丹江口水库、老河口梨花湖、谷城国家湿地旅游为切入点,促成三地旅游资源整合。

  “红河谷”,一个汉江流域明星城市的梦想已经种下,一幅汉江金三角的蓝图正在描绘,一颗“鄂西北明珠”期待越擦越亮。(韩炜林、孙国平、邓洪涛、张真真、殷秋丽、余海波、刘兵)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刘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