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奋进宜昌打造文化旅游千亿产业
>>> 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 系列报道之四
激情奋进宜昌打造文化旅游千亿产业
长江三峡雄奇壮美、三峡大坝气势磅礴、三峡人家秀丽脱俗、清江画廊如诗如画……在旅游界,宜昌素有“三峡明珠”、“世界水电之都”等美誉。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宜昌旅游业已成为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旅游接待人数由2006年的930.78万人次,上升到2012年的2639.3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64.5亿元上升到200.38亿元。今年上半年,宜昌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37.9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8.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37%、32.83%。
随着“大旅游”概念的树立,对这些名闻天下的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和整合,将成为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又一强有力的引擎。
年初,宜昌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16年,宜昌文化旅游产值突破1000亿元。到2020年,文化旅游业规模、质量、效益走在中部地区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前列,建成文化强市和全省文化高地,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当“朝阳产业”遇上“黄金时代”
“《意见》是宜昌市委、市政府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宜昌市情深入分析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宜昌市旅游局局长柳兵认为,综合研判宜昌文化旅游业的产业态势、资源禀赋及面临的千载难逢的机遇,这个目标完全有能力达到。
柳兵将其总结为大品牌、大生态、大城市、大交通和大机遇这五“大”优势。
大品牌聚集。全国地级市5A级景区数量排名中,宜昌与洛阳、桂林领跑全国。在湖北,宜昌3A级以上景区27家,其中5A级3家(全省7家),排名全省第一。
大生态背景。宜昌为大别山脉、武陵山脉、秦巴山脉所环绕,虽地处中部,仍拥有极佳的生态环境。
大城市依托。宜昌游客满意度全省第一,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更得益于城市文明的提升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平安城市……一系列的荣誉称号为宜昌城市软环境注脚。
大交通支撑。汉宜铁路把宜昌由偏居一隅的城市变成交通枢纽城市,助推宜昌旅游走出深闺。
大战略机遇期。文化旅游已成为继衣食、家电、车房之后的第四轮大众消费热点,国务院要求将其打造成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业,正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机遇。对此,峡州国旅董事长胡诗华认为:“当前‘八项规定’让公务、商务旅游还原成大众旅游,《旅游法》让从附加购物的旅游还原成真正的休闲旅游,这两个‘还原’中,蕴藏着旅游业的大机遇。”
旅游经济是最具带动功能的“绿色经济”,旅游产业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朝阳产业”。在宜昌,“朝阳产业”正遇上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千亿前景可期。
以“后现代理念”打造“后发优势”
把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作为一个旅游产品来规划、建设和经营,有效整合、运用宜昌的各类资源,把旅游的理念、元素渗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把宜昌打造成具有很强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是《意见》的核心理念。这其中,包含着宜昌市委、市政府对“后现代理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借鉴。“后现代理念”是迄今为止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文化和发展思潮之一,主张异质性、尊重差异性,强调个性化,倡导工业化与城市化和谐、科学理论与人文关怀和谐,重建人与自然平等与和谐。
在宜昌,以“后现代理念”指导城市及城市旅游的规划建设,打造宜昌的“后发优势”成为领导班子的共识。“‘后现代理念’是对现代城市理念的延续和升华,是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高级阶段。”宜昌市委主要领导指出,结合宜昌城市发展实际,树立“后现代理念”,就是要紧紧依托宜昌江穿城、城镶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峡江地形地貌,突出以人为本、绿色生态和城市个性,突出宜居宜业宜旅城市主题,更加注重城市环境和生活质量,更加注重文化底蕴和城市品位,更加注重广大市民的充分认同和积极参与,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永续发展,进一步加快城市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打造品位之城、品质之城、精致之城,建设绿色宜昌、智慧宜昌、幸福宜昌。“现代与传统齐飞,群山共峡江一色”,是华中师范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邓宏乾教授对宜昌的高度评价。
从“景区旅游”到“全要素城市旅游”
“城市旅游”是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以该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周到的服务为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这也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例如世界旅游头牌国家西班牙提出“国家旅游”概念,并不是其景点有多么震撼,而是各项配套以及旅游城市都成了“景区”。
当前,宜昌就正逐步摆脱“旅游城市”的传统发展模式,向“城市旅游”的方向迈进。
用柳兵的话说,整个宜昌,就是一个旅游景区,从风景区、度假区,到城市绿地、历史街区,乃至于城市建设、管理都将“景区化”,充分实现产业配套和城市功能的融合。
宜昌市文化局局长王永平介绍,“十二五”期间,宜昌市要基本完成宜昌大剧院、音乐厅、城市规划展览馆、新博物馆、科技馆、奥林匹克运动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等重大场馆建设,支持建设钢琴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奇石馆、茶博馆、柑橘博物馆等特色文化场馆。同时,高标准建设中央文化区、中央商务区、文化娱乐街区、特色餐饮街区、历史文化街区及游客中心、城市景观带,加大旅游名镇、旅游名村创建等,要站在游客的角度,把吃、住、行、游、购、娱项目建成一处处令游客向往的旅游景观,成为城市旅游的吸引物。
旅游业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中,“游”只占1/6,在强调全要素的“城市旅游”中,门票收入应低于1/6。未来游人乐游宜昌,停留时间延长、旅游节奏放慢,将带来住宿、购物、商务等各项收入的全面增长。
【相关新闻】
留住你,爱上我
——体验经济时代的宜昌版“交换空间”
美国未来学者阿尔夫·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预言,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经济、几百年的工业经济、几十年的服务经济后,体验经济将是最新的发展浪潮。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电商的发展给人们的消费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而网购唯一无法替代终端提供的就是:体验。
城市的建设者看得分明。宜昌市委、市政府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千亿”规划,正是建立在充分融合产业配套和城市功能、“为游客提供市民化的体验空间”的基础上。
“留住你”的生活体验
宜昌市旅游局局长柳兵将之比喻为旅游式的“交换空间”。不仅仅是景点,还包括酒吧、餐饮、演艺中心、剧场、艺术馆、酒店、主题公园……“旅游者在陌生的城市,感受当地独有的娱乐、服务和文化体验,共享市民日常生活的美好空间。”“如果一个人厌倦了伦敦,他就厌倦了生活。”这是英国诗人山缪尔·约翰逊的诗句,极言伦敦的生活体验之全之美。柳兵认为,只有达到这样的层次,才能成为外地游客所追求的“交换空间”的常态的目的地。“仅给游客提供服务的街区是没有生命力的,本地人从来不去的餐馆,游客也不会愿意去。”柳兵说:“作为世界水电名城的标志性景点,三峡大坝不应让市民去过一次后就觉得足够了,而应像埃菲尔铁塔一样,不断带给人们新的体验,这样才能真正增加它对游客的吸引力。”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宜昌正在极力打造三峡旅游新区。以长江三峡为主轴,以两坝一峡为核心,包括西坝、平湖半岛、三峡游轮中心及周边、夷陵区姜家庙村及乐天溪、太平溪、三斗坪镇的一片总面积671.42平方公里的土地,将成集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会展旅游三位一体的国际旅游度假区。未来,不仅游客会慕名而来、流连忘返,本地市民也会把这里当成家庭周末旅游休闲的好地方。
“爱上我”的情感体验
宜昌市委、市政府在文化旅游“体验”的建设上,所做的探索还未止于此。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当前旅游消费者已从“走马观花”发展到“下马观花”,从食、住等基本需求转向情感与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
“爱上宜昌”整体品牌的推广,正是基于从“看我”到“爱我”的情感诉求。要让游客爱上宜昌,宜昌首先要付出真诚的爱。
景区用细节打动游客,宾馆用服务温暖人心,城市用文明获得认同——这一切带来的美好情感体验,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宜昌的好感。今年上半年,清华大学作为第三方机构,对湖北17个市州开展了一次游客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宜昌位居全省第一。“爱上宜昌·舞动三峡”全国社区广场舞大赛,则是宜昌“体验式”营销的一次经典策划。关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反过来,也就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关注和追随。此次大赛全国各地报名参赛队伍达到了2000多支,参赛人员超过4万人,而现场观看到比赛的人数超过了100万人次。
瞄准游客“自我实现”的体验需求,宜昌目前大力推进的自助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以及民俗文化、生态环保、体育健身等旅游项目,也都体现了个性化、参与性强的特点。“如果你厌倦了某一个城市,那就请到宜昌来。”这是宜昌的愿景,也是宜昌的自信与豪情。
把城市当作旅游景观打造
如果有人要追问“爱上宜昌”的理由,那不得不说景区精致建设带来的强大吸引力。
近年来,宜昌市委、市政府在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中推崇这样的新理念:把城市当作景观来打造,每一个旅游景区,每一条城市街道,每一处公园广场,都要建成精致的旅游景观,让它对游客产生难以阻挡的诱惑。
从一江独有到两江竞秀
宜昌继去年底长阳清江画廊荣膺国家5A级景区之后,今年又有秭归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兴山高岚朝天吼漂流景区、当阳玉泉寺3个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截至目前,宜昌5A级景区达到3家,4A级景区12家,3A级景区12家。
作为一个地市级城市,同时拥有3个5A级景区,这在全国都不多见。据宜昌旅游部门统计显示,除苏州、洛阳外,宜昌和桂林、三亚均以3个5A级景区并列第三,跻身全国旅游一线城市行列。
过去,提及宜昌旅游,离不开长江三峡、三峡大坝、三峡人家,它们多是依托长江发展起来的精品景区。
去年底,长阳清江画廊成功晋级国家5A级景区,使宜昌旅游布局发生重大变化,精品景区由单纯依托长江发展,变成为依托“长江”和“清江”共同发展,形成“两江竞秀”的旅游新格局。
近年来,宜昌旅游部门提出“精致建设、活力营销、温馨服务”理念,将景区精致建设放在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奖励措施,并将国家旅游发展项目,更多向创建5A景区倾斜。
8年前,清江还是一个3A景区。2005年,长阳提出将清江画廊进行精致建设,打造成国家5A景区,先后投入10多亿元,去年游客量超过300万人次。据长阳旅游局初步估计,今年长阳游客接待量有望突破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可望达到25亿元。
目前,清江沿线除清江画廊外,进行精致建设的还有北纬30度岛、愚人岛、清江古城、奇石文化村等景区景点,串联成一条不可多得的黄金旅游线路。
从传统旅游到智慧旅游
去年7月,国家旅游局提出争取用10年时间,在我国初步实现“智慧旅游”。随后,“智慧旅游”也被写进宜昌“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中。
实际上,智慧旅游也是精致建设的重要一环。早在2008年,宜昌已经接受了“智慧旅游”的概念,并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在全省率先推出“旅游年卡”,市民只需要花100元购买一张旅游年卡,一年内可无限次地玩遍宜昌所有年卡景区。
这仅仅是一个起步,而智慧旅游中的“智慧”,主要体现在旅游服务的智慧、旅游管理的智慧和旅游营销的智慧,从而实现游客、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共同受益。
在宜昌,绝大多数旅行社、旅游景点、宾馆酒店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部分企业实现了景区门票、旅游线路、宾馆酒店和旅游交通网上营销。宜昌顺达国际旅行社是我市最早从事电子商务的旅游企业,目前约有30%的游客来自网络订单。
当下,宜昌一批具有前瞻性的旅行社、宾馆酒店、旅游景区,正在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视频营销、微博营销、互联网社区营销、短信平台营销甚至线上虚拟旅游的体验式营销等营销模式,推动宜昌旅游业由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转型升级,重塑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格局。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宜昌榜上有名。宜昌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电子政务办主任王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宜昌智慧城市试点将经过3至5年的创建期,系统推进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市民卡推广和深化等11个“智慧项目”,今后游客仅凭一部手机,即可玩转宜昌各大景区。
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
“今年我市将大力推进景城融合,推动宜昌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宜昌市旅游局局长柳兵说,“旅游城市”和“城市旅游”从字面上来看,虽然只是位置变化了一下,但传递出来的信息却是旅游发展的不同层次阶段,是宜昌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奏出的最强音。
城市旅游的核心内容是,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旅游景观来精心规划、建设和经营,有效整合、运用该城市的各类资源,把旅游的理念、元素渗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把城市打造成具有很强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游客到一个地方旅游,不仅仅是看几个景点,城市的宾馆、酒店、广场公园、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和城市功能都是旅游吸引物。”柳兵说,一座旅游城市,只有旅游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布局协调融合,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宜昌解商业步行街自2008年开街以来,一直是宜昌人心中的“不行街”,客流少,效益差,与政府打造商业街的初衷和市民期待大相径庭。后来,西陵区调整业态重新招商,着力打造成陶珠路餐饮特色美食街、酒吧风情街两大主题街区,目前聚集特色商户40多家,“不行街”华丽转身成为宜昌吃喝玩乐第一街。
“宜昌要抓住宜昌新城建设的机遇,围绕旅游发展目标和城市旅游发展要求,完善城市功能和旅游配套服务。”旅游业界专家提出,要站在游客的角度,规划建设好中央商务区、中央文化区、文化娱乐街区、特色餐饮街区、游客中心、城市景观带、公园绿地等项目,完善功能配套,把这些项目建成一处处令游客向往的旅游景观,纳入到城市旅游精品线路进行推介。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刘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