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三去一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发展速度放缓,各行业都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国家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战略要求。我在协会工作,主要熟悉钢结构建筑及门窗幕墙、光伏发电、给排水、供暖等部品行业。结合这些行业情况,想谈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三去一补”战略落实的想法和体会。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提高产品系统化、集成化水平。建筑门窗幕墙、供暖通风和给排水设备、建筑屋面和墙体等围护结构、光电光热等产品,都是由多种材料和配件组合而成的“系统集成产品”;同时,产品质量和性能取决于材料和配件的质量,取决于材料和配件之间匹配的合理程度,取决于产品加工和现场安装的工艺水平等多个系统要素。同时,随着人们购买能力的提升和对产品质量、性能要求的提高,人们更加倾向于购买质量性能更有保证的成品。而建筑行业多年来一直努力推动工程总承包,推动设计施工一体化承包主体的发展,同样是为了形成系统集成的建筑产品。
因此,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促进产品的集成化、系统化供应,主管部门要明确系统集成产品质量和节能指标,建设单位要对指标的强制性要求负责,按要求采购,并严格按照“系统产品”要素的要求完成产品的设计、制造和安装;并对“系统产品”整体的性能、质量指标承担最终责任。同时,要建立起第三方认证制度和认证单位、认证产品监管制度,通过对产品材料质量、匹配合理、制作和安装工艺的评价和检测以及持续的监督检测,为产品质量性能指标提供科学、公正的证明,为用户理性选择提供正确的依据。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补产品标准化水平的短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全面提高产品标准化、通用化水平,一是企业能够有计划连续生产,有助于使用自动化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能够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能够节省材料,节约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二是有助于加快建筑工业化,特别是住宅工业化进程。三是有助于部件的维修更换,促进市场更充分竞争。
与部分发达国家80%的产品标准化、通用化水平相比较,我们现在的差距明显,需要努力追赶。不过,我国也有企业在产品标准化方面作了成功的尝试。东方雨虹门窗厂和万科协商统一了门窗的尺寸、颜色、型材种类及基本的配制要求,门窗价格降低了一个百分点;万科对其产品的保证金由5%降低到2%,使用标准化产品使万科住宅产品投诉率降低了20%。万科通过厨房、卫生间设计的标准化,使橱柜板材开料利用率由75%提高到95%;瓷砖切割率由50%降低到20%,切割损耗由12%~15%降低到5%。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补信用缺失的短板,建立产品第三方认证,建立企业合同履行情况评价、记录、发布的信用体系。产能过剩的原因很多,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作用不能发挥,产品和企业鱼龙混杂,用户难以理性、正确地选择,给了劣质产品和不良企业生存的空间。企业资质等级只能代表评定时刻的能力状况,只有建立对企业每个项目质量、管理、后续服务等合同履行情况全面、真实、公正的评价记录,才能为用户选择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才能真正实现优胜劣汰,才能消除过剩的、落后的产能。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努力提高行业协会工作水平,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激活社会组织活力、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为社会组织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并逐步推出新的政策和工作要求。这些政策和要求对协会的生存和健康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协会赋予了新的职能,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发展方向。但我们要做的是,抓住机会,加强合作,共同开拓新的工作领域。我们每个协会所在的行业只是产业链的一部分,必须加强和上下游行业协会的合作;我们每个协会会员数量都是有限的,都存在广泛性不足的问题,必须和地方协会联合起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保证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刘哲)
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