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十堰正文

十堰:林拥水都 绿满车城

2014-10-08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林拥水都 绿满车城
——十堰市创建森林城市纪实

    十堰,我省西北部中心城市,总人口350万,拥有道教圣地武当山、南水北调中线输出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和闻名全国的东风汽车城三张名片,多次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

    全市林地面积2895万亩,占国土面积81.5%,占我省林地面积20%;森林面积1948万亩,森林蓄积量6645万立方米,居我省市州首位;森林覆盖率达64.72%,远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核心区,该市弘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文明理念,“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坚持不懈建设秀美山川,巩固强化生态优势,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创森林十堰,建生态车城”,让市民享受绿色福利,先后建成国家森林公园7个、国家湿地公园4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以上生态文明教育基地3个,种类数量、面积规模均居我省前列。

    近年来,该市获得“全国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十大低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联合国环境署中国区环境规划优秀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今年又荣获湖北省森林城市称号,并全力向国家森林城市冲刺。

    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十堰重峦叠嶂,“八山一水一分田”,历史上山林广阔,植被茂密。上世纪50年代的人民公社化和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使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60年代黄龙滩水电站、二汽、丹江口水库、襄渝铁路等一大批“三线”工程建设和人口增加,境内林木资源过度占用。197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降到了31.26%的历史最低点,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80年代,全市掀起“消灭荒山、绿化十堰”攻坚战,森林资源得到有效恢复,生态环境极大改善。新的历史时期,为进一步提升生态防护能力和生态承载能力,该市作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大决策,着力构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乡一体、生态自然”的绿化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堰人把生态文明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十堰市委书记周霁强调,要牢固树立保护第一、有序开发、永续利用的科学理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堰市长张维国指出,十堰最大的优势是生态。通过森林城市创建,努力为市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让大家享受更多“绿色福利”。

    秦岭屏障其北,巴山横亘其南,十堰成为抗御荒漠化南下东移的重要关隘和遏制西南酸雨北上东进的地理防线。

    十堰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的承载地,肩负着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重大责任。

    十堰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南北气候兼备,生物资源丰富,极具生态优势。保护、修复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确保水源区“山清水秀”,构筑“绿色屏障”,十堰责无旁贷。

    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堰具有壮美的自然风光、远古的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现代工业文明,通过创森活动,可实现旅游经济、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通过创森活动,着力培育旅游、水电、生物医药和绿色食品四大特色产业,这些资源开发型产业和汽车主导产业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可实现该市经济发展“一主四大”产业格局。

    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风景型园林城市,是人们享受绿色福利的必然选择。

    构筑城市森林体系

    今年3月2日,郧县经济开发区十堰商会植树点,来自市直商会的会员企业和市工商联机关干部120人参加,有的挖坑,有的铲土,干劲十足。

    该市开展创森活动以来,社会参与“创森”的热情一步步走向高潮,全社会总共投资22.3亿元播植新绿,去年造林31.6万亩。今年已完成造林30.24万亩。

    铭志于树,寄情于林,全民参与绿化,建设纪念林,认建认养绿地蔚然成风。每年的杜鹃节、樱花节、樱桃节等节会异彩纷呈。该市四大绿色工程也在全民兴绿中逐渐成型,构筑起完备的城市森林体系。

    ——绿满车城。全市完成福银高速十堰段、生态滨江新区等地108处、90万平方米裸露山体生态修复工作。2010年以来,中心城区新建公园和游园13处。全市100余个公园和游园,中心城区70个,绿地面积达650.6万平方米,人均11平方米,超出了省级森林城市要求。改扩建生态大型停车场2个,树冠覆盖率15%。开展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家庭、生态乡(镇、村)创建“园林式单位”等活动,涌现出一批立体绿化美化示范单位,“空中花园”、“屋顶庭院”、阳台窗台盆景绿化,建筑物和道路边坡垂直绿化比比皆是。以自然保留山体如牛头山、四方山、老母荒、赛武当为依托,建设“生态绿岛”,形成了城市防护隔离林带,绿地总面积1626.3公顷,附属绿地562.9公顷,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据了解,自2010年以来,该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4年保持在310天以上。

    ——林拥水都。强化水源地生态保护,13个重要饮用水源地森林覆盖率平均达74.5%。据环境质量公报结果,去年这些水源地水质保持在三类以上,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合格率100%。强化水岸绿化,完成汉江、堵河、天河、马栏河、泗河、神定河等主要江河沿岸及丹江口水库库岸的生态保护和近自然水岸的绿化。据统计,全市完成生态河岸治理30平方公里,建成人工湿地10万平方米,各县市新增河岸、沟渠、库周绿化2.7万亩。全市水岸平均绿化率达82.5%。

    ——绿带珠连。“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该市将园林绿化模式引入道路绿化建设中,去年完成绿色通道建设920.3公里,植树216.78万株。全市高质量完成了人民路、北京路、东环路等生态廊道建设,建成了南部百里观花长廊。人民路上的香樟、柳林路上的杨柳、朝阳路上的梧桐、东环路上的针松,一排排一列列绿色矩阵成为养眼的风景,给人们带来绿荫和清凉。城区29条主要道路绿化率达到100%,树冠覆盖率平均为42%。国省干道、高速公路绿化率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了“有路必有绿,有树皆成荫,车在林中行”的目标。

    ——绿色家园。该市把乡镇、村庄绿化作为创建森林城市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全市105个乡镇绿化率达37.36%;1856个行政村,村庄林木覆盖率达36.09%;乡镇、村屯建成区平均绿化覆盖率36.5%。去年全市建成并授牌的生态乡镇(街办)15个、生态村庄(社区)169个。

    发展绿色生态经济

    近年来,房县按打造“生态房县、林业强县”的目标,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发展核桃产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常抓不懈,现已建成核桃产业基地48万亩,挂果核桃产业基地16万亩,商品核桃干果产量近3000吨,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省之首。2013年6月,该县被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2013年8月,房县军店青沟核桃示范基地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全国28个“首批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之一。

    十堰市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举,目前建成核桃基地107万亩,茶叶基地66万亩,柑橘基地50万亩,木瓜基地21万亩,肚倍基地13万亩……各类林业产业基地超过400万亩。竹山肚倍、竹溪梅子贡茶、龙峰茶等8种林特产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林下种植面积14.65万亩,农户数量2.68万户,产值2.17亿元;林下规模养殖林禽148万只,农户1.65万户,产值达1亿元。该市壮大林业龙头企业,共有各类涉林企业近30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9家,林业专业合作社145个。2013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59亿元,农民涉林收入大幅增加。

    以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南水北调源头丹江口水库为内涵,充分发挥大山、大水、大人文的优势,整合境内100多个生态人文景点,该市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去年旅游接待人次突破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30%;旅游收入21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5%;旅游收入占全市GDP比重达18%以上。

    今年7月,该市加强生态文明指标考核力度。调整后的指标考核包括水环境质量达标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成效,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下降率,单位GDP地耗降低率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指标完成情况,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等9项内容。该市“五城联创”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夏涛表示,新的考核办法能够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发展上提高履职能力。

    既求经济跨越,更求绿色发展,做足山水文章,致力于绿色GDP,十堰保证了南水北调中线源头的水质安全。

    出门满眼绿,抬头就是景,通过开展创森活动,十堰“武当叠翠,汉堵泛清,林拥水都,绿满车城”,一个宜居宜业宜旅的森林车城展现在人们眼前。

    绿色名片

    木耳之乡

     房县是全国著名的黑木耳生产基地,驰名中外的“木耳之乡”,年产量占我省总产量1/3,全国1/8。因色鲜、肉厚、朵大、质优、营养丰富,在国际市场赢得“房耳”的盛誉。“形似飞燕,其状如飞”,房县木耳又被称为“燕耳”。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房县燕耳畅销37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生态绿茶之乡

    竹山县高香型绿茶品质好,产业规模大,面积10万多亩,产量1000吨,产值1亿元。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

    中国肚倍之乡

    竹山气候非常适合肚倍树生长,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以个大、单宁含量高闻名于世。以其加工生产的丁香酸、单宁酸、没食子酸等系列医药化工产品远销日本、德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年底,“竹山肚倍”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中国喜鹊之乡

    郧西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繁衍条件,境内喜鹊种群数量逐年增多,2011年种群数量达到3.8万只,2013年达到7万只,是该县鸟类分布最多的种群之一。今年3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将其命名为“中国喜鹊之乡”。

    中国柑橘之乡

    丹江口市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空气清晰,气候独特,是继宜昌市之后的第二大柑橘生产基地。该市2003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柑橘之乡”。

    中国黄连之乡

    竹溪黄连种植历史悠久。因其根状茎形如鸡爪,且表面呈灰黄或黄褐色,被称为“鸡爪连”、佛手黄连。该地黄连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本草纲目》称之为“药中圣母”,畅销国内外市场。今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批准其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

    竹溪境内植物3293种,其中有珙桐、红豆杉、小勾儿茶、金丝楠木、陕西羽叶报春等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53种、国家级珍贵树种21种。今年6月,国家林业局确定其为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策划 万绍华 古月撰文 刘自贤 崔连江)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陈方